蓝天归约——藏在华农校园里的救助故事
春去秋来,生生不息。作为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一员,每当我闲下来时总爱钻进葱郁的狮子山,与千百飞羽来一场美丽邂逅。在七千亩山水校园中,每天都有无数生灵悄然栖息,而鸟类无疑是其中最迷人的一类。正是这份深植于心的怜爱,让我们遇见受伤的鸟儿时无法袖手旁观,更不忍冷漠离去。一次次救助,将爱与责任薪火相传。
“带刀侍卫”红角鸮
2025年4月19日傍晚,我刚在华农步行街饱餐一顿,正准备离开,突然野保交流群里弹出一串消息:有市民在华农果园内捡到一只状态较差,无法飞行的猫头鹰。经过初步沟通,大家约定在步行街汇合,接收这只受伤的小鸟。
接过猫头鹰后,我们立刻赶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找路医生帮忙。路医生是一位资深异宠兽医师,同时也是协会的元老之一。等到诊室里我们才开始细细端详这个小家伙——原来是一只成年红角鸮。它双眼紧闭,羽毛蓬起,精神萎靡。路医生在动医专业同学的协助下对红角鸮进行了体况检查,并拍摄了X光片。结果显示,红角鸮可能存在撞伤,还伴有腹泻。鉴于受伤的红角鸮身体虚弱,无法自主进食,路医生为它放置了骨内留置针用于给药和补液。当晚,红角鸮就入住鸟类住院部静养。
经过了一晚的休整,红角鸮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旦有人靠近,它就会瞪大眼睛,摇晃头部,发出咔咔的声响,试图用小小的身体对人进行恐吓。立正的姿态、怒目圆睁的神情和如同佩剑的留置针让它收获了“带刀侍卫”的昵称。

带刀侍卫红角鸮
自从红角鸮住进动物医院后,很多协会成员和医院员工都会来照顾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一些从协会“退休”的学长学姐也纷纷现身。在大家精心照料下,没过两天红角鸮就恢复了进食欲望。照顾红角鸮的那几天正值期中考试周,我和朋友们每天都要坐校巴到华农西大门,再步行到兽医院去给它喂食换水,然后匆匆赶回校内自习。虽然长途跋涉让上了一天课的我们疲惫不已,但看着它一天天好转起来,所有的奔波和劳累都在那一刻被治愈。
经过六天的救助,终于到了放飞的日子。4月25日傍晚,我们将这只红角鸮带到狮子山进行放归。在纸箱中踌躇片刻后,这只陪伴了我们近一周的红角鸮终于振翅飞向天空,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同们正在救助红角鸮
恢复良好的红角鸮学
跨校救援北棕腹鹰鹃
2025年5月23日上午,我正享受着没有早课的片刻宁静,突然看到武汉观鸟交流群出现的求助信息:华中师范大学有一只无法飞行的北棕腹鹰鹃,疑似遭到灰喜鹊攻击,需要尽快救助。我点开现场的图片查看,只见这只北棕腹鹰鹃伏卧在地面,颈部到上背的部分羽毛已完全脱落,皮肤存在大面积破溃。如果不加干预,这只飞行能力不足的鸟很可能会受到流浪猫的伤害。我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野保的同学们,但大家一时都有些犹豫:我们尚未有过杜鹃科鸟类的救助经验,加上正值结业考试周,强行接下也可能存在护理人手不足的问题。经过讨论,在华农动物医院实习的何同学决定和医院助理一起负责北棕腹鹰鹃的治疗,我负责接洽并做好日常护理的排班。治疗和护理计划成形后,我们接下了这个跨校救助的任务。

刚抵达兽医院的北棕腹鹰鹃
在确定这只北棕腹鹰鹃没有骨折后,何同学与动物医院的张助理迅速对它进行了外伤消毒和创腔冲洗,给予骨内补液和抗感染治疗。当天下午协会成员也贡献了喂食鹰鹃所用的蟋蟀和肉虫。
与以往救助的伤鸟不同,杜鹃科的鸟类好像更加胆小敏感。喂食加水时,它总会在恒温箱内上蹿下跳,偶尔也能在刚开门时飞出箱子满地扑腾。令人欣慰的是,它的精神一直不错——以至于每次见面都能看到输液管被它绕得全身都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终这只北棕腹鹰鹃的外伤逐渐愈合,也恢复了飞行的能力,最终在狮子山成功放归。这次成功的跨校救助,也成为了一段难忘的佳话。

恢复健康的北棕腹鹰鹃
命悬一线的夜鹭
2025年5月8日傍晚,有同学在野芷湖畔发现一只无法飞行的夜鹭,随即联系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进行救助。野保成员们抵达现场后对该夜鹭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其翅膀有明显外伤,并且伤口流血不止——对于鸟类来说,如此严重外伤极易危及生命。我们第一时间就将夜鹭紧急送往华农动物医院。
所幸,X光检查显示并未发生骨折,但伤口呈近圆形贯穿伤,损伤了关节处大部分软组织。动物医院的路医生初步推测夜鹭翅膀刚刚受到了弹丸击打。夜鹭的情况不容乐观:它的伤口持续渗血,体温极低,已陷入休克状态。动医专业同学们立即开展急,对其进行吸氧、保温和皮下补液操作,同时止血清创、给予抗感染药物,全力稳定其生命体征。看到奄奄一息的夜鹭,我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令人惊喜的是,这只濒死的夜鹭竟在一夜的护理后奇迹般地好转起来。动物医院的助理们也立刻为夜鹭放置了留置针进行后续补液和给药。

正在被救治的夜鹭

正在输液的夜鹭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夜鹭状态也不断好转,从能够勉强站立到逐渐有进食能力。同学们买来泥鳅和小鱼对夜鹭进行填食。还记得每次喂食前,我都要捏住滑溜溜的泥鳅和鱼,把它们拍晕后再塞进夜鹭嘴中。
在大家的努力下,夜鹭慢慢恢复精神,但是新的挑战出现了:由于关节处软组织大面积受损,翼尖出现水肿,使夜鹭难以正常飞行。路医生尝试将积液抽出,并定期为它按摩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数天后,水肿有所消退,夜鹭也可以进行短距离飞行。几次在房间内试飞时,它那滑稽和呆萌的姿态被同学们记录了下来,至今还用作聊天的表情包。
5.17日,路医生对夜鹭进行了新一轮身体评估并宣布夜鹭满足放飞条件。当天傍晚,我们把夜鹭带到野芷湖畔,看到它振翅起飞、逐渐远去的模样,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一只曾徘徊在死亡边缘的鸟,竟然被我们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精神饱满的夜师傅
今年的繁殖季,我们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有关落巢幼鸟和伤鸟的求助信息。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离不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鼎力支持。动物医院的专业设施和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为每一只伤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更宝贵的是,华农野保成员们始终如一的热爱、责任与付出——无论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的果断、每日轮班的悉心照料,还是不计时间与精力的长期陪伴,这一切看似平凡的坚持,汇聚成了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与伤鸟相遇,常常始于一场偶然,而让它们与蓝天重逢,需要更多的信念与等待。正是这份源于内心对野生动物的热爱与信念,让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救助,最终化为飞向蓝天的奇迹。
-END-
撰文/高锦晨
排版/孙木子
*本文来自山水公益基金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