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一个长江“跬步计划”入选名单公示

山水公益基金会
       2025-10-22

自2022年起,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公益基金会发起“一个长江青年环保行动者‘跬步’支持计划”(简称“跬步计划”),并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支持。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有志于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领域长期发展、并已在一线做出一定实际贡献的、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助力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者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今年6月5日第四期“跬步计划”开放报名以来,我们共收到72份申请,这些优秀的青年行动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等领域,通过实施保护行动、组织运营、科普和传播、科学研究、政策推动等方式扎根一线,积极推动行业发展。

经过专家评审、审慎调查和面试等环节后,共有20位申请者入选今年的“跬步计划”。

现公示第四期“跬步计划”入选名单,公示期为10月22日-11月6日,公示期内若有异议,请与“跬步计划”工作团队联络:scholarship@shanshui.org。

入选名单

(以下名单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玄

他是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的科研工作者。王玄就职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他运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追踪江苏丘陵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参与构建了覆盖省内多地的红外相机观测网络。近年来,他聚焦野猪种群动态与社区冲突问题,为省内10余个区县提供野猪种群监测与防控方案编制服务。他期望通过科技赋能生态监测,推动科学数据在社区共管与生态平衡中发挥更切实的作用。

叶谋鑫

他是红树林保护的一线行动者。作为红树林基金会(MCF)红树林保护项目负责人,叶谋鑫长期扎根于华南沿海湿地,带领团队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凭借专业背景与持续热情,他与团队常年奔走于潮间带滩涂,推动红树林资源监测、种植修复、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行动,切实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质量。积极支持科研创新与保护地能力建设,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推动社区参与,持续为红树林保护管理赋能,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扎实贡献。

代陆娇

她是云南西南地区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者。代陆娇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工作中,参与印度野牛、大紫胸鹦鹉、冠斑犀鸟的监测保护,“秘境之眼”红外相机动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林业科研监测技术工作,承担业务难题,对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保护及研究非常热爱,让保护区在科研监测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提升了保护区的影响力。

刘国庆

他是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恢复与物种保护的一线工作者,是“人兽冲突”防范教育的践行者。刘国庆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市管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拥有10年从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经验,熟悉掌握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等大型哺乳类动物栖息地恢复与种群扩散情况;负责当地“社区共管”项目建设,曾多次获得国家公园巡护竞技赛的表彰。他把一线的保护故事结合在自然教育体验中,让参与者了解物种知识和调查方法,用自己的方式投身于自然教育事业,为濒危物种保护献力。

李本本

她是十年专注于环保公益领域品牌传播的实战者。现任深圳零废弃(无毒先锋)传播总监的李本本负责机构新媒体矩阵搭建运营,以及“电商去毒”“消费者行动”等核心业务的影响力拓展与渠道合作。她以“传播促治理”为路径,曾主导“儿童PVC凉鞋”“美白化妆品”等多个无毒行动成为影响力话题,推动地方治理会议召开与政策回应。作为《生活本该如此:越简单越美好》一书的故事人物,她持续以传播为杠杆,构建公众力量,致力于推动化学品安全与健康议题的实质性进展,迈向一个无毒的未来。

何既白

他长期从事濒危物种保护一线工作,近年聚焦华东地区野生动物的监测与社区保护。2023年起,何既白任职于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驻扎舟山金塘岛,参与欧亚水獭保护项目,主导野外监测与社区协作。此前,他连续三个繁殖季参与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并曾在成都负责多项野生动物保护与科普宣传项目,野外工作与公众传播并重。兴趣使然,他致力于以行动和讲述创造公众与保护的连接,科普作品曾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短篇科普佳作类金奖。

邹佳润

现任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项目经理,邹佳润长期扎根云南乡村,专注社区可持续发展。探索出”骨干—小组—全村”的社区内生动力激发路径,在昆明、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地推动产业融合与气候适应协同发展。通过系统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本土知识挖掘和适应性行动,在社区构建了涵盖产业韧性、脆弱家庭支持和灾害应对的综合解决方案。她主导的项目入选中国慈展会百强,总结的社区气候韧性建设经验在多个地区成功实践并通过国内外平台传播,为探索气候友好型乡村提供了实践范例。

张英豪

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张英豪自2018年便加入上海青悦环保,积极参与到机构项目运营工作。从推动企业达标排放,环境信用联合惩戒,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绿色金融环境信用公开,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他用积极行动来为企业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相信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这关乎我们每一个个体,大家需要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共同来推动这一目标达成。

张诗文

她是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的技术研发者和社区堆肥的赋能者。张诗文作为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堆肥事业部主任和社区厨余堆肥平台的负责人,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科普宣传有效结合,将公益实践始终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超过20项。她从2018年开始参与的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伙伴,经过近7年发展已经推动全国来自20省41市的108个社区开展社区堆肥,并积极推动我国社区堆肥标准出台。

张静宁

他是促进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优化的环保行动者。张静宁目前就任芜湖生态的秘书长,创建公益服务平台“零废无界”,致力于削减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气候和健康风险。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2年,从淮河水环境保护到守护长江;从关注垃圾焚烧到垃圾管理全生命周期,不仅是领域和视角的变化,还带领团队利用创新性的手法深入开展工作,曾在垃圾焚烧行业合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坚持立足本地、全国视野的工作理念,不断实践环保组织在民间监督、建言献策、行业变革方面的价值。

陈佳慧

她是国家公园社区共管与生态和谐的探索者。就职于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陈佳慧,关注到周边社区流浪及散养猫狗对黑麂、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野生动物构成威胁。她深刻认识到,国家公园的保护边界并非围墙,而是在于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于是发起“绿野守望:村犬、村猫及流浪动物管理”项目,致力于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与情感。她正通过点滴努力,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答案。

和文倩

她是穿梭于滇西北横断山区的植物“守护信使”,用热爱与坚守串联起高山植物的保护、科研与科普之路。和文倩辞掉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香格里拉,入职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将专业所学与满腔热忱投入高山植物调查、保护、繁育及科普工作。三年间她的脚步踏遍横断山区各个角落,用笔及镜头记录大量植物物种,群落等生物多样性资料。参与高山特色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繁殖与驯化研究,野生珍稀植物物种栖息地环境监测,拯救与保护研究。作为高山植物保护的“传播者”,她常年参与迪庆当地中小学植物知识科普活动,参与的科普短剧进校园活动,更荣获中国科协办公厅相关表扬。

依明江·胡达拜尔迪

他是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塔吉克族护林员,也是帕米尔高原的自然与人文摄影师。在保护区工作期间,他专注于盘羊、雪豹等珍稀物种栖息地的监测与保护工作,协助科研团队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数据。从手机、专业相机到无人机,通过镜头记录盘羊群在山脊悠然漫步的画面,也定格塔吉克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瞬间。这些影像不仅成为宣传高原生态的重要媒介,更使人们得以了解帕米尔的脆弱与珍贵。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塔吉克族“高山上的雄鹰”这一称号,让守护的力量在高原之上代代传承。

金辰

她是想要联结、守护“自然职人”的行业支持者。金辰作为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的新任理事长,过去8年一直在这个致力于推动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平台型机构,持续关注和链接着自然教育从业者,通过行业交流、人才培养、社群营造等方式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对于人的支持。她希望推动从业者产生更深层和可持续的内驱力,孕育适合从业者生长的土壤,让伙伴们更可持续、知行合一、有支持地在生态环保、教育公益领域深耕,守护环境和心境的自然。

庞小凡

她致力于带领高校师生团队进行自然戏剧和影像创作,探索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传播的创新案例。庞小凡作为浙江省艺术乡建带头人,深耕浙江省余杭区黄湖镇和青山村的艺术乡建与生态美学研究。作为浙江传媒学院纪录片学院教师,浙传“自然之美”根与芽小组发起人和戏梦剧社指导老师,她在全校开设公选课《旅行与创作》《自然纪录片鉴赏与创作》,定期开展校园观鸟和自然观察创作活动。师生代表作品有哑杂剧《麻子救虎》、自然戏剧《如何杀死一只鲸》、独角戏系列《神奇物种脱口秀》等,在黄湖庙会、青山艺术季和高校舞台演出,获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赵昊

他是气候友好型农业实践者。赵昊是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技术负责人,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投身生态农业八年来,他始终探索市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聚焦气候友好型稻作。依托思力平台,他在云南9个州市推广节水抗旱、化肥替代等实践技术,首创的“气候友好+传统种质”模式实现减排增收,并且获得院士团队认可。为促进技术落地,他构建了“筛选、集成、试验、示范、评价、推广”六步推广法。目前,他正致力于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持续推动低碳农业的本土化实践。

侯月

她是碳中和旅行目的地搭建的推动者。侯月是重庆梁平麓渝自然中心负责人,小路自然教育中心B端项目经理,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和公益服务项目中完成从地产到自然教育的跨界,探索自然教育+的多种形态,通过主题场域共建的方式,探索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她希望通过用共建一个碳中和旅行目的地的方式,探索自然教育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更多的可能性。

恽梦婷

她是致力于本土珍稀物种保护与公众宣传教育的探索者。恽梦婷就职于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长期参与中华虎凤蝶、秤锤树、长江江豚等多类珍稀物种保护,并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方面卓有成效。她既是讲台上向千百个孩子播撒绿色种子的“恽老师”,还是紧握话筒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讲人。她以“OECMs案例探索”“戏剧+自然”“非遗+生态”等模式,生动诠释城市空间守护野趣生机的“中国路径”。

晋雨漪

她是9年扎根川西高原的野生动物守护者。晋雨漪就职于四川天府新区爱思益生态保护中心,她所驻扎和负责的新龙保护地,是全国野生猫科动物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她不仅擅长沼泽、裸岩等全地形野外工作,更致力于引导和陪伴当地社区提升巡护监测能力、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和探索可持续发展。她深信,唯有倾听多方声音、联结相关权益方,才能走通一条具有长期效益的生态保护之路。

韩建亮

他是扎根秦岭腹地的基层保护工作者。韩建亮坚守在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线,投身大熊猫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系统开展苔藓植物、大型真菌、昆虫、鸟类等类群的基础记录工作。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将野外观察转化为科普内容,在各种媒体持续输出科普文章。作为自然教育导师,他带领学生走进山林,用影像与讲述传递自然的真实面貌。保护、科研、宣教——他在每一个日常岗位上踏实前行,以纯粹而坚定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生机盎然的森林。

“千寻树看萌芽始,万里行从跬步间”,我们希望能够陪伴这些青年行动者,让大家在向前探索的路上,多几位同行的伙伴。

-END-

文字整理/赵钊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公益基金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