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成熟,就可以开放市场了吗?

追溯源头,养殖场动物的种源主要来自已有繁育种群、野外猎捕、进口国外种群等三个来源,进口的国外种群,在出口国也会追溯到野外猎捕和已有繁育种群两个组成。
养殖场动物溯源示意图
01 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可居家饲养,但对于野生种群的捕猎仍在发生
遭到非法猎捕的非洲灰鹦鹉 图片来源见水印鹦鹉中的颜值担当——金刚鹦鹉,命运也类似。其中最著名、出镜率最高、在历史上饲养最广泛的绯红金刚鹦鹉(Ara macao),由于饱受盗猎和走私之苦,1985年就由CITES附录II升为附录I。CITES记录显示,我国近十年一共进口了124只绯红金刚鹦鹉作为繁育种源,全部是在苏里南野捕。现在国内外饲养绯红金刚鹦鹉的单位和个人都非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繁育更为成功的蓝黄金刚鹦鹉(Ara ararauna)和红绿金刚鹦鹉(Ara chloroptera);这两种也是国内近年发放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中,涉及最多的两个物种。但即使这两种,也仍未完全摆脱原产地的捕猎。例如2009-2018年合法进口到我国的3944只蓝黄金刚鹦鹉和3906只红绿金刚鹦鹉中,分别有2190只和2665只来自野捕,占总数56%和68%。
圈养中的蓝黄金刚鹦鹉(上图)和红绿金刚鹦鹉(下图)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野生状态下的印度星龟 摄影/baboon
野生状态下的黑眉锦蛇 摄影/baboon对于很多把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爱好者来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合法来源,做到对野外种群无伤害,或许是最好的喜爱。
02 人工繁育技术较成熟,较适合养殖场饲养,但野生种群的捕猎仍在发生
马麝(上图)图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林麝(下图)图自/白水江保护区
野生状态下的大壁虎 摄影/baboon
野生状态下的食蟹猴 摄影/baboon
动物园中的果子狸(上)和小麂(下) 摄影/baboon03 仍需依赖野生种群的动物园物种
动物园中的金猫 摄影/baboon
松鼠猴 图片来源见水印
随着社交媒体上在日本等地流出的宠物水獭视频的增多,水獭在公众中的热度迅速上升,然而在很多反馈中,网友均表达了强烈的饲养意愿。截图来源于网络04 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却一直在尝试养殖的物种
高鼻羚羊 图片来源见水印
尕尔寺前的喜马拉雅旱獭 摄影/何海燕
观鸟它“香不香”,你试试就知道了。图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一张表总结一下以上所提到物种的保护级别变更情况除了繁育技术外,
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养殖成本:食物+环境+成活率+人力投入+繁殖率如果一个物种对食物特别挑剔、温湿度要求特别高、特别容易应激和患病,需要饲养人员倾注大量心血(比如穿山甲),存活率依然较低,那么就极不适合推广养殖。除此之外,如果最早繁殖年龄很晚(比如龟类、鹦鹉),产崽数很少,繁殖存活率较低,那么需要无产出的饲养很多年,对饲养者经济实力要求很大。
2
猎捕收益:如果一个物种的养殖利润远低于野外直接猎捕,会激发对于野外种群的直接捕捉,那么也不建议养殖。
3
违法成本:对于国内物种,如果野外盗猎受到的惩罚很低(比如就罚几百块钱),被查获的概率很低,对于国外物种,如果原产地执法力度不够、政府监管不力(比如给钱就能帮你洗白,出具CITES证明的产地国政府们),那么总体上违法成本就很低,对野外种群容易造成危害,也不宜推广养殖。
4
洗白成本:如果现有的技术和管理,很难区分某个物种的野外种群和人工饲养种群,洗白成本很低,那么也不建议饲养(比如像黄金蟒这样的人工品系就很容易和野生缅甸蟒相区分,但要区分菜市场的黑眉锦蛇是否养殖就太难了)。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九条就有依法对捕猎证、养殖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等信息依法公开的要求。截图来源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感谢绿网提供的野生动物行政审批许可证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