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丨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平行论坛回顾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行论坛”于杭州成功举办。论坛汇聚智库、研究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代表,分享实践经验,深入探讨金融机制如何将资本流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好结合,共同推动企业自然友好转型,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本次平行论坛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IUCN中国代表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华泰证券、华泰公益基金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承办。

会议现场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在致辞中表示,绿色金融的兴起正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体现,绿色金融在减少有害投资、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以及引导资金流向对生物多样性有益的项目,特别是撬动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自然保护地建设、周边生物多样性友好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绿色金融的发展仍需要转变观念,创新金融工具,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汇聚各方智慧,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共识,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和信息披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史湘莹进行开场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老师强调,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需要全政府、全社会的自然友好转型。在金融领域,一方面需要降低金融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增加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从市场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构建鼓励自然向好的激励机制,以填补全球711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保尔森基金会《为自然融资》中期报告近期更新为9420亿美元)。而保护地外的有效就地保护机制,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可以与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创新融资机制相结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支持保护提供可行的渠道。

吕植解读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系统解读了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三大目标(即保护、可持续利用、惠益分享)的途径,并提出生物多样性应该在绿色金融中更加主流化。她分析了金融行业对于管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需求,并强调了混合融资、自然主题债券、自然债务转换等创新型融资机制在撬动更多资本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要作用。王遥分享了中国人民银行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方面的探索,并介绍了浙江省通过构建制度框架、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政策激励等系列措施因地制宜推动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地方实践。

王遥介绍与生物多样性三大目标相关的融资实践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理事冷冰强调,透明、高质量的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能够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以及企业管理和适应风险的措施和成效,以更好地推动市场基础的资源配置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准确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以及如何化解多种自愿性框架并存带来的应用困惑;未来应立足现有基础,在披露框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持续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冷冰表示,在ISSB的行业指南组成部分SASB标准中,约40%的行业中均有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自然相关的披露要求,目前其中部分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希望能够进一步形成各方共识,推动可持续财务披露机制的建立。

冷冰分享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相关框架和进展
在专题发言环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气候经济学家谢春萍提出自然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础设施,强调需要将自然的价值充分纳入到投资过程的系统性变革,并介绍了自然资本价值(NCV)核算、气候政策融资(CPBF)、自然融资加速项目、自然友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s for nature)等系列工具和实践。

谢春萍强调将自然作为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变革
地方实践方面,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任飞州分享了竹林碳汇贷、“以竹代塑”专项贷、湿地碳汇贷、白茶贷、生态修复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并探讨生态效益价值评估、金融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错配、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等方面的挑战和未来探索方向。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戴伟介绍了湖州构建地方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湖州出台了首个区域性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为资本配置活动建立“识别—引导—规避 ”的管理体系,并通过GEP和VEP核算在宏观发展和微观项目尺度明晰生态资产,同时建立“两山合作社”作为生态资源转化的平台。

任飞州介绍湖州银行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实践与探索

戴伟介绍湖州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的探索
数据、评价体系和工具对于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主任程琛介绍了数据驱动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A),以及基于压力评估和信息披露的企业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及其在万得金融终端上的应用。关于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的行业做到自然友好,山水选取高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编制并于平行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护栏原则报告》(https://www.shanshui.org/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22063532664.pdf),提示可再生能源行业关注和减缓其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和社会影响。

程琛介绍金融推动自然友好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度量和护栏原则
生物多样性信用是推动生物多样性融资的新兴融资工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庭硕解读了GVER(绿色自愿减排标准体系)生物多样性信用标准体系在监测指标设计、额外性论证、持久性评估等方面的核算方法以及应用流程,通过客观衡量项目的生物多样性增益,希望为行业提供参考依据,助力生物多样性信用市场的发展。

张庭硕介绍GVER生物多样性信用标准体系
创新机制方面,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绿色金融高级经理袁明嘉介绍了TNC在全球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融资创新机制案例,包括永久性项目融资(PFP)、债转自然等大规模撬动政府资金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肯尼亚风电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夹层贷款、澳大利亚水基金等市场化私人资金融资机制,促进自然友好型企业经营案例,以及中国青山村和千岛湖基于受益者付费机制的水基金等。

袁明嘉分享生物多样性融资创新机制国际案例
企业实践方面,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小颖介绍了蚂蚁森林基于公众参与实现多重生态价值的创新机制,推动公众日常绿色行为与生态修复、公益保护地建设、海洋保护、古树修复等生态保护行动的相互激励,并基于保护成效评估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社区发展等多重价值实现。

王小颖分享蚂蚁森林基于公众参与实现多重生态价值的创新机制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国际机构的各方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建立金融推动商业自然向好的多方合作机制。华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韦晔分享了“一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经验,建议结合社会、政策背景,通过企业相对灵活的捐赠资金支持孵化保护组织,探索可落地的保护模式,并推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客户、业务生态伙伴等参与保护行动。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认为在国际标准和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复杂的概念和框架转化为更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的方法和步骤,推动更有效的传播和触及更多群体,通过本土公益组织等桥梁将专业科学问题转化为企业和商业界关切的问题,调动更多企业的参与。
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线负责人董德尚介绍了万得通过将高度非标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转化为金融机构易于使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和评价体系,来回应资本市场对长期风险的关切与监管要求,从而将生物多样性因素融入投资决策,丰富资本支持保护的市场手段。山高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伍颖恩表示山高新能源通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主动规避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等方式降低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但推动更广泛的企业进行自然友好转型仍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与多方合作机制,而政府的相关激励政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圆桌讨论主持人,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白韫雯总结道,在推动商业自然向好的过程中,可以由公益组织作为桥梁,凝聚各方共识,明确在数据、商业模式、国际经验本土化及政策实践等方面的支持路径,推动政府、金融机构、数据服务与科研机构等各司其职,共同构建有效的激励与协作体系,助力生物多样性金融行稳致远。

金融推动商业自然向好的多方合作机制圆桌讨论
与会者认为:绿色金融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加强金融行业、企业、以及更广泛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思考,构建更广泛的跨界共识与合作机制,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此同时,结合创新金融工具的持续探索,在减少对于生物多样性有害影响的基础上,引导更多资金进入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领域;最后,通过更多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在生物多样性金融方面的实践与成果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期待本次平行论坛成为跨界交流的桥梁,凝聚多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未来。
–END-
文字整理/魏春玥、范越
编辑/程琛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