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推动商业向自然向好转型 | IUCN2025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专题会议回顾
2025年10月10日,在阿布扎比国家展览中心举行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第二天,一场题为“绿色金融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推动商业向自然向好转型”的专题会议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绿色金融、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信息披露机制,引导企业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本次专题会议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和组织,联合举办方包括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Africa Wildlife Foundation)、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华泰证券、华泰公益基金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UCN秘书处亚洲区域、IUCN总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团队、微软、蒙古自然遗产基金会(Mongolian Nature’s Legacy Foundation)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精彩回顾:
周洲分享金融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系统性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周洲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述了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的巨大缺口,并强调了金融部门在弥合这一缺口、推动经济系统性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年投资额为1240亿至1430亿美元,但实际资金需求为7220亿至9670亿美元,存在显著差距。弥合资金缺口不仅需要增加资金量,更需通过金融机制触发系统性经济转型。她指出,金融机构正在从被动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建设者,积极响应《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通过投资模式的转变,支持更加生物多样性友好的项目和企业。
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数据倡议负责人Cathrine Armour,详细阐述了该框架的指导原则与核心要素。TNFD框架基于七项基础原则构建:市场适用性、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目标导向设计、整合与适应性、全球跨领域包容性、与气候-自然关联目标的协同性,以及聚焦自然相关风险。该框架建议披露14项核心全球指标,旨在全面展现自然相关绩效表现,并倡导采用LEAP方法论(Locate, Evaluate, Assess, and Prepare)。Armour援引澳大利亚近期针对矿业公司的法规指出,政府不仅评估单个企业的影响,更考量区域内所有企业的累积效应。这种方法支持统一决策,并强化了强制基准化(如披露碳排放及其他影响指标)的必要性,从而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可比性。Armour承认量化风险仍面临持续挑战,主要源于基础数据质量和可获得性的缺口与差异。她强调,将自然相关财务披露纳入主流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决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目前势头正盛但尚未完全成熟。她认为未来进展不仅依赖于健全的框架体系,更需科学数据提供方、资产运营管理方、金融行业从业者及监管机构持续协作。这种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既能确保风险指标推动创新,又能使其建立在可靠且可操作的数据基础上。
徐嘉忆介绍东盟国家NBSAP推动自然友好型商业转型的案例分析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任徐嘉忆深入分析了东南亚国家,例如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四国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s, NBSAPs)中私营部门相关内容,强调了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指引对于引导私营部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她指出,各国政策重点不同,需要根据每个国家具体的优先事项和优势量身定制战略。另外,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可持续性、负责任的土地利用管理、强化的环境影响评估和改善空间规划等四大领域。私营部门如何有效遵守这些建议,将直接影响他们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程度。
Hugo Costa分享WCS在莫桑比克开展的生物多样性抵偿案例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商业与生物多样性影响总监(Director of Business & Biodiversity Impact)Hugo Costa介绍了该协会在莫桑比克及其他非洲和亚洲国家实施的”保护、减缓与生物多样性抵偿”(COMBO+)计划的实践经验。该计划通过完善实施包括生物多样性抵偿机制在内的减缓层级措施(Mitigation Hierarchy),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衡。该计划通过与政府、私营部门、学术界及社会组织合作,确保项目层面实现”零净损失”(No Net Loss)与”净收益”(Net Gains)目标,从而推动实现自然正向并达成国家生物多样性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参与政策立法制定、开发技术工具与指南、提供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设计长期实施机制。
程琛介绍金融推动自然友好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度量和护栏原则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主任程琛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数据赋能,将生物多样性考量纳入投资决策流程,助力金融机构识别和支持具有自然相关风险和机遇的企业。山水通过“自然观察”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A)和“企业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来助力环评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识别相关风险和信息披露。并以可再生能源行业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为例,介绍了在九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平行论坛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护栏原则》报告,呼吁建立更加严格的行业底线原则,将自然向好理念纳入风电和光伏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尊重和保障当地社区的权益。
在接下来的Fishbowl互动环节,来自多边开发银行、基金会、NGO的代表在IUCN总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团队项目官员刘秋林的主持下围绕绿色金融筛选标准、跨区域合作模式、私营部门参与路径、现有挑战和障碍等展开讨论。
侯远青分享在支持森林碳汇项目、推动金融机构参与保护项目方面的经验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侯远青分享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支持森林碳汇项目、物种和栖息地保护方面的经验。例如早期许多项目主要通过慈善捐赠支持项目设计、实施和监测。现在更多地在探索邀请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特别是与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合作寻找机会,促进可持续项目发展。在实践中,最大的挑战常在于弥合投资者和保护工作者之间的认知差距,因此可以通过邀请投资者和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考察,帮助他们了解生态系统,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Nomindari Enkhtur介绍蒙古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
蒙古自然遗产基金会(MNLF)CEO Nomindari Enkhtur介绍了蒙古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包括绿色目录和自然向好金融机构联盟的成立,以及通过绿色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草原生态修复的实践。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采用绿色分类目录的国家,在目录中单独列出一个章节用于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旨在引导私营部门投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项目。MNLF正致力于设计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将资金与可持续牧业实践挂钩来应对蒙古草原退化问题。该基金计划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为牧民开发优惠利率的绿色贷款,但前提是牧民必须参与其中,承诺实施可持续的草场管理措施,并达成具体的生态保护目标。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气候适应和自然金融负责人Rachael Barza介绍了EBRD在绿色项目投资方面的经验,强调了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并关注项目超越场地边界的影响的重要性。例如,在与风电开发商合作时,EBRD不仅关注项目本身的评估,也关注在更广阔的地域景观上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倡议协调配合,以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目标。另外,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潜力,首先要减少对“完美”的期待。当前存在一种趋势,即人们往往因为某个项目不够完美,不够雄心勃勃而拒绝参与。这导致许多本可以实施的有益项目被搁置。真正的进步在于采取务实的行动,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她强调,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应忽视“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Lesley Dickie分享在中国南洞庭湖开展的“区域迁飞区倡议”项目
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执行副总裁Lesley Dickie强调了对于涉及跨国和跨区域的候鸟迁徙路线保护,需要加强跨境合作,以及地区层面上的多方协同。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首个项目便是典范——中国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不仅是鸟类至关重要的栖息地,更承载着巨大的农业和渔业价值。该项目现已启动,国际鸟盟不仅与开发银行合作,还动员了当地的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寻找各方利益的交集点,促进可持续的生态友好型渔业和农业实践。
本次金融边会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各位嘉宾的分享和讨论,与会者对金融在推动自然向好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场圆桌讨论成功探索了金融在促进自然向好经济中的影响、阻碍与未来解决方案。为了充分发挥金融的力量,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拥抱创新,制定明确的政策,并优先考虑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权利和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