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社区保护与可持续生计分享会丨IUCN2025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专题会议回顾

       2025-10-30

 

 

在 2025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举办期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 9 家国内外公益与研究机构于10月12日上午在大会中国馆举办“亚洲社区保护与可持续生计分享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保护机构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从业者参与,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Razan Khalifa Al Mubarak)出席分享会并向中国社区保护工作表达了认可与感谢。

 

分享会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牵头,携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质兰基金会、美境自然、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云山保护以及蒙古国环境与发展协会(JASIL)共同主办。作为大会中国馆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汇聚来自中国、蒙古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区保护专家和项目工作者,结合各自保护项目,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推动社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平衡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和启示,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亚洲智慧和实践经验。

亚洲社区保护与可持续生计分享会

分享会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主持,邀请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致辞,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张全洲、美境自然副秘书长陶镜如、云山保护社区保护地项目顾问陈镜羽、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洋生态保护研究员刘乐彬、蒙古国环境与发展协会(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JASIL”)主任Hijaba Ykhanbai、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大熊猫栖息地与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冯杰进行了主题分享。会议还邀请了质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楠、非木材林产品-交流计划 (NTFP-EP Asia)项目官员Sunshine Telio、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窦虹、印度那加兰邦 Lemsachenlok 森林项目团队负责人Nuklu Phom进行圆桌讨论。

侯远青在致辞中表示,社区保护应更多的关注生物多样性本底和典型生态系统状态,识别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为了社区生计寻求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发展道路。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致辞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张全洲作主题分享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张全洲以“生态共护、生计共兴——中国绿化基金会的社区协同实践”为题,分享了中国在东北虎豹、亚洲象等物种保护项目上的成功经验,通过支持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可持续农林产品等绿色产业开发,以及培育村民巡护员等方式,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在提升社区收入的同时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增效,获得与会代表广泛关注。

美境自然副秘书长陶镜如作主题分享

美境自然副秘书长陶镜如介绍了广西三娘湾小型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经验。广西北部湾地区是中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海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中华白海豚、儒艮、勺嘴鹬、中国鲎等提供了重要栖息地,也是该地区渔业资源的巨大宝藏。美境自然自2021年起在广西三娘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生计项目,以“生态旅游,社区共建”为核心,通过多方协作推动物种保护、可持续渔业和海洋旅游业。此外,美境自然在当地推进的项目还注重文化传承与生计转型,例如改造学校外墙展示渔村文化,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促进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

 

云山保护社区保护地项目顾问陈镜羽作主题分享

云山保护的社区保护地项目顾问陈镜羽分享了与云南傈僳族社区携手长期开展天行长臂猿保护工作的故事。跨学科保护团队和傈僳族社区共同努力参与了长臂猿种群与栖息地修复:联合社区搭建绳桥破解栖息地碎片化问题;种植、移栽大量长臂猿喜食树种和藤本植物;组建监测体系,依托傈僳族护林员记录长臂猿活动轨迹,并通过红外相机与线上志愿者协作收集科研数据。在社区生计和能力建设方面,云山协助社区设立生态公共事务基金,以保护指标激励社区参与,资金由妇女组管理用于集体事务;招募本地大学生担任在地助理,搭建沟通桥梁;还通过自然教育课程、植物调查等活动,融合傈僳族传统生态智慧与科学保护理念,既提升社区保护能力,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分享会吸引了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Razan Khalifa Al Mubarak)女士驻足聆听并表达了对中国社区参与保护工作的认可与感谢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洋生态保护研究员刘乐彬作主题分享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洋生态保护研究员刘乐彬分享了沿海滩涂和候鸟栖息地的社区保护与可持续管理。通过深入青岛典型近海小型生计渔业社区,海研会联合当地基层政府和科研专家,与社区居民、中小学校建立了合作机制,收集生计渔业基本信息、以传统渔业中的生态友好技术为基础推动可持续渔业改进。调研识别了底拖网、细密定置网等对栖息地及莫氏海马、东亚江豚等物种的威胁,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蒙古国环境与发展协会(JASIL)主任Hijaba Ykhanbai作主题分享

蒙古国环境与发展协会(JASIL)主任Hijaba Ykhanbai博士分享了蒙古国牧民通过可持续生计参与草原与物种保护的工作。他提到,气候变化给蒙古草原生态带来极大冲击,JASIL在ICCAs框架下通过政策赋能与社区共创联合开展物种保护与生计改善。如支持高山草原卡拉陶(Karatau)社区成立社区保护地,建立野生动植物监测网络,将传统游牧经验与科学方法结合协助社区制定可持续放牧方案平衡草场保护与畜牧生产。相关模式也应用于雪豹等旗舰物种保护领域,让游牧群体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切实收益。

 

山水大熊猫栖息地与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冯杰

山水大熊猫栖息地与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冯杰分享了中国西南山地大熊猫社区保护与生计发展。2015年,山水协助四川省平武县关坝村基层政府、村委会等共同启动了社区主导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建立持续优化物种与栖息地保护“自建自管、自受益”的内部社区治理机制。30%的农户参与巡护,政府购买生态服务补贴村民。在可持续生计转型上,以养蜂替代伐木放牧,引入改良技术推动蜂蜜获国家公园认证。2025年建成自然教育大本营,为社区带来保底分红与浮动收益,实现从“砍树吃饭”到“护山增收”的转变。

圆桌讨论

(左至右:Sunshine Telio、陈楠、窦虹、Nuklu Phom、史湘莹)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分享社区保护和生计发展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经验。交流中多位嘉宾提到,建立稳固的信任基础以及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成共识是很多社区保护项目启动初始阶段的一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以确保各方能够顺畅沟通、紧密合作。同时,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世代相传的生计方式,这些文化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与生态保护相契合。因此,当下在社区保护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积极探索将其与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相结合的新路径,以期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