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As的作用:通过社区主导监测和评估实现《昆蒙框架》目标丨IUCN2025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专题会议回顾

2025-10-31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中,原住居民和地方社区对生态保护作出了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贡献。随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社区主导的保护模式,尤其是社区监测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评估中的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推动这一议题,

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举办期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IUCN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IUCN亚洲区域办公室、菲律宾非木材林产品交流项目(NTFP-EP)、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会(NTNC)以及森林人民项目(FPP),于10月12日下午在阿布扎比ADNEC会议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成功举办“ICCAs的作用:通过社区主导监测和评估实现《昆蒙框架》目标”专题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聚焦社区保护地(ICCA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核心价值,围绕“如何将社区保护从本土参与到本土主导”等关键议题展开研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保护领域专家、社区代表及机构从业者参与交流,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基层落实提供实践参考。

会议还得到了国际原住民与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刚果(金)原住民与社区保护地联盟(ANAPAC-RDC)、蒙古环境与发展协会(JASIL)、腾讯基金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蒙古雪豹保护基金会(SLCF)等国内外多家机构支持,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社区保护经验的国际协作与成果共享。

会议由国际原住民与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国际政策协调员Neema Pathak Broome主持。她指出,社区监测不仅是一种科学手段,更是一种权利的表达和文化的延续。只有当社区成为生态监测的真正主体,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才能相互支撑,从而实现长期且公平的保护成效。

国际原住民与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国际政策协调员作Neema Pathak Broome

IUCN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WCPA)主席Madhu Rao博士发表主旨演讲。她强调,要实现“30×30”保护目标,不仅要关注保护范围的扩大,更要提升保护质量与社会包容性。社区治理与权利保障是实现公平与有效保护的关键,她呼吁各国将社区主导的监测成果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评估与报告体系,确保地方声音在全球治理中被看见、被听见。

IUCN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WCPA)主席Madhu Rao博士作主旨演讲权利与资源倡议(RRI)权利、气候与保护主任Alain Fréchette 博士介绍了RRI在30个关键生物多样性国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虽然多数国家具备承认社区主导保护的法律潜力,但落实仍存在挑战:社区权属保障不足、女性参与受限、政策衔接薄弱。他指出,要让社区保护成为实现昆蒙框架目标3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巩固土地权属、落实自由知情同意(FPIC)原则、推动性别平等,并在政策与资金层面给予支持。

权利与资源倡议(RRI)权利、气候与保护主任Alain Fréchette 博士作分享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分享了山水在青藏高原开展的社区监测实践。该项目在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建立了覆盖广泛的红外相机网络,与近700名社区巡护员合作,布设超1300台相机,长期监测雪豹及其他高原物种。她重点介绍了“大猫谷”社区项目——通过自主巡护、垃圾管理、人兽冲突保险与生态旅游,社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的双赢。目前已识别出120余只雪豹个体,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她指出,真正的保护成效来自“社区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转变”,这不仅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作分享

 

肯尼亚Chepkitale土著人民发展项目项目官员Laban Changeywo 分享了肯尼亚奥吉耶克社区在埃尔贡山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经验。社区结合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使用Co-Mapeo移动应用记录数据,采用样线调查、样方监测与相机陷阱相结合的方式追踪生态变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女性带领的竹林监测小组不仅推动了性别平等,也实现了对植物健康和动物活动的长期追踪。Changeywo强调,社区验证机制是监测成功的关键:由长者与经验成员共同审定数据,确保信息既科学准确,又符合社区认知与文化传统。

肯尼亚Chepkitale土著人民发展项目项目官员Laban Changeywo 作分享

 

印度那加兰邦 Lemsachenlok 森林项目团队负责人Nuklu Phom介绍了尼泊尔社区参与式保护与生态监测的经验。他回顾了印度自1990年代起建立的社区缓冲区(Buffer Zone)体系,强调“社区–政府协作”在长期监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区组织的定期数据收集、样线调查和野生动物记录,监测结果被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用于评估如独角犀牛、孟加拉虎等旗舰物种的种群变化。他认为社区监测不仅提升了科学数据的可持续性,也增强了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责任感。他特别提到女性与青年在监测中的积极作用,认为“赋能社区的每一个成员,是确保保护可持续的根本。”

印度那加兰邦 Lemsachenlok 森林项目团队负责人Nuklu Phom作分享

 

主题分享结束后,研讨会采用“世界咖啡”(World Café)讨论法,围绕“社区主导的生态监测为何至关重要?”“它与外部机构或科学主导的监测有何差异?”“社区监测如何助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三大核心问题,组织嘉宾与参会者展开深度交流。在结论收获环节,与会者普遍认为,社区监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长期性、在地性与文化根植性,通过长期观察与经验积累,社区能敏锐捕捉生态变化;而传统知识与科学方法的结合,为保护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与会者还建议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培训与激励体系,促进青年与女性更多参与生态监测,让社区成为知识共创与代际传承的重要平台。

研讨会小组讨论现场

研讨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