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修法调查 | 22天,10万份问卷,聊聊这些民间的声音
2020-02-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持续,而病毒源头与野生动物的关联,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对于野生动物利用和贸易的管理和修法的讨论中来。截止2月14日0点,我们已经收到了101172份反馈,其中藏语问卷有4078份。非常感谢大家高涨的转发热情和认真的填写态度。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的反馈结果如何?整体上,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公众表现出对野生动物修法的关注和支持,但在不同的细则上也体现出一些不同的态度,这些“分歧”目前看来非常值得我们仔细和深入地了解。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展示一些初步的结果,更加细致的分析敬请期待。
01 人群画像
从地区来看,目前填表人群较为集中在北上广地区,这和目前的传播渠道多为朋友圈转发和微博相关,更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得益于藏语表单的传播,我们的问卷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的藏区也有广泛分布。02 相关接触
举从国家林草局主办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显示,2017年所有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业的林产总值可达560.351亿元。图片来自网络
03 社会认知态度
穿山甲的命运,还会迎来转机吗?图片来源于网络04 法律知识了解
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多少种合法途径可以进入市场?05 “新冠肺炎”事件造成的态度与行为改变
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太理解:“了解到新冠病毒造成的疫病之后,对你去野外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说人跟动物的关系,是不是因为疫情变远了,第二,看一下填表的群体有多少是自然爱好者,本来就有观察野生动物的爱好和习惯,是不是会影响到填问卷的行为和结果。
06 对政策立法改变的意愿
请看看网友留言赞成的原因大多集中于——“养殖不香吗?非要去破坏野生环境?”;“野生动物携带大量病毒,野味集市接触的就是活的野生动物,有很大的传播病毒的风险。”有人留言认为,“合理的‘野味’是恰当的消费需求,合法、正规经营者应当在生态保护和人的安全两方面有保证,关键在于第一加强立法和监督、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科普让普通人能够分辨哪些是正规经营。”
有人担心“简单粗暴地立法取缔只会让交易转入地下并黑市化,不仅无法禁绝,更不利于溯源与监管。可考虑以技术手段切断利益源头。”
从上面的评论,也给对政策的思考提供很多借鉴意义。对于人工繁育成熟、检疫合格的野生动物,是不是还应该保留一个白名单,加以区分,从而保障一部分合理的食用需求和产业。

反对者的理由也反映出一些普遍顾虑,例如对于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动物,“部分人工繁育非常成熟的物种,如暹罗鳄,大鲵等不应被禁止”,“有些特种动物养殖能增加农民收入”。
养殖场的暹罗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成的人大部分表示,现在很多野生动物制品都可以用人工材料来替代,没有必要去破坏生态,比如有一些毛皮所代表的“时尚”是一种文化心理,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来改变。还有一些“野生”的神奇功效并不是科学所验证的,不应该迷信。
在去年,香奈儿等时尚品牌已主动宣布停止使用珍异皮革。图片来源于网络对禁止在动物园之外(娱乐场所、商场、酒店等)展示野生动物活体(含重点保护动物和非重点保护动物)的意愿,91.5%的人持强烈赞成或倾向赞成,3.5%的人选择中立,而5.1%的人不倾向赞成或者强烈不赞成。
赞成的人多认为“商场等场所的密闭嘈杂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不管是否濒危),而且几乎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对动物福利和公共卫生都有风险。而不赞成的人则认为,“如果展览是科普,保护教育为目的,又取得防疫证明,倾向于不禁止”,或者有些地方没有动物园的条件,想看到动物就需要一些其他的形式。
大型购物中心为了吸引客流量,也是蛮拼的。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