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丨“神奇生物大发现-珍稀物种新纪录和再发现小额赠款计划”入选名单

2024-08-09

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正式发起“神奇生物大发现-珍稀物种新纪录和再发现小额赠款计划”,项目计划通过小额赠款的方式支持信息空缺的濒危物种或者重点区域的实地调查,支持在地保护力量,并推动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行动。(关于招募信息,请点击👉神奇生物大发现丨珍稀物种新纪录和再发现小额赠款计划招募

自今年3月18日发布招募以来,我们一共收到了65份优秀的项目建议书。这些项目的调查区域从西部边陲的云南、新疆、西藏,延伸到南部的广西、海南,从东部沿海地区,扩展至我国的东北部;目标物种涉及兽类、植物、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等类群;申请机构也涵盖了科研院校、社会组织、自然保护区、企业、个人等。经过认真仔细的初筛和23位专家的评审,我们选出了11个项目作为本次“神奇生物大发现-珍稀物种新纪录和再发现小额赠款计划”的资助对象,它们分别是:

项目名称

申请机构

白玉簪等物种搜寻与报道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荒野寻蝶—中亚山地的绢蝶家族

乌鲁木齐沙区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洞穴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调查研究

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

探秘滇南边境区域两栖爬行动物隐存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探寻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亚洲野猫

北京大学

“秘境边陲”物种新记录与再发现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毛腿渔鸮“新记录”野外种群调查项目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寻找神秘的画笔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新疆那拉提湿地黑头攀雀繁殖种群新记录及种群现状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

新疆荒漠区和高山区植物物种探寻项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无斑雨蛙野外种群调查

城市荒野工作室(上海天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入选项目介绍

「白玉簪等物种搜寻与报道」

本项目将在广东省针对多个信息缺乏物种开展调查:白玉簪(Corsiopsis chinensis)(1974年后再无发现)、白云百蕊草(Thesium psilotoides)(70多年未采集到标本)、广东莲桂(Dehaasia kwangtungensis)(100年来再无发现)、狭管黄芩(Scutellaria stenosiphon)(130来再无发现)、少脉黄芩(Scutellaria oligophlebia)(90多年来再无发现)。

白玉簪,图源[1]

 

「荒野寻蝶—中亚山地的绢蝶家族」

新疆地区是凤蝶科绢蝶属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二十余种绢蝶,其中包括许多狭域分布及特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仅见于新疆。然而目前对于新疆绢蝶的分布、数量、受威胁情况等基础信息知之甚少,对保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本项目以绢蝶入手,在新疆三大山地单元进行蝴蝶调查,填补绢蝶调查空缺,建立蝴蝶保护小区,以促进新疆蝴蝶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鲁克绢蝶,图源:守护荒野

 

「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洞穴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调查研究」

本项目关注中国南方岩溶地区的洞穴动物,以鱼类、蛙、蝾螈、虾、蟹、螺、贝等洞穴水生动物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1979年发表后再无发现)、裸腹盲鲃(Typhlobarbus nudiventris)(1982年发表后再无发现)、透明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hyalinus)(2009年最后一次报道)等物种,通过调查挖掘新纪录与新物种,完善目标物种的多样性与分布信息的基础资料积累。

个旧盲高原鳅,图源[2]

 

「探秘滇南边境区域两栖爬行动物隐存多样性」

本项目拟对滇南地区开展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旨在采集、发掘隐存多样性,对分类疑难类群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其中,将重点关注长期缺乏种群调查、具体生存状况不明和缺乏野生个体影像资料的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等类群;目前仅记录于邻国边境、但可能分布于我国境内的新纪录物种(如卢氏脆蛇蜥Dopasia ludovici、线纹闭壳龟Cuora lineata、中南半岛丽鳖Amyda ornata)等。

长鬣蜥,图源:eol,Encyclopedia of Life

 

「探寻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亚洲野猫」

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 ornata)又称草原斑猫,是亚洲内陆干旱地区的一种小型猫科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了零星的分布记录,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亟待探索。在我国,新疆是野猫分布最稳定的地区。本项目将首次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探寻世界沙漠最深处的亚洲野猫新纪录,探究亚洲野猫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的分布、现状及威胁,为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奠定科学的基础。

亚洲野猫,图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

 

「“秘境边陲”物种新记录与再发现」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缅边界,自然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是我国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典型和最关键的地区之一。本项目计划在铜壁关保护区内开展动植物野外调查,完善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进一步掌握保护区中云豹、金猫、云猫、豺等物种的种群现状,尝试在保护区内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或者新纪录种。

云豹,图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毛腿渔鸮“新记录”野外种群调查项目」

毛腿渔鸮(Ketupa blakistoni)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头鹰,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自1982年于小兴安岭地区获得一只标本之后,我国境内便无毛腿渔鸮的确实野外记录,也未开展过针对该物种的专项调查工作。本项目拟在珲春林区珲春河流域及密江河流域开展毛腿渔鸮调查,通过收集影像、声音资料,寻觅毛腿渔鸮的踪迹。

毛腿渔鸮,拍摄于日本北海道 来源:懂鸟,摄/曾捷
「寻找神秘的画笔菊」

画笔菊(Ajaniopsis penicilliformis)是西藏南部特有的植物,生长在海拔4700-5500 m的高山流石滩。自1975年在南木林县北部采集到6份模式标本后,近50年未有新的采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数据缺乏(DD),但从现有数据推测,画笔菊应处于极度濒危(CR)状态,急需调查“再发现”,并评估其当前的生存状况。南木林县的高山流石滩远离交通主干线,环境严酷,非传统采集热点区,自1975后鲜有采集队涉足,植物多样性信息陈旧且匮乏。因此,该项目计划对该地区开展野外调查,以“再发现”画笔菊,评估其濒危状况,更新当地植物多样性数据,为保护这一特殊地区的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画笔菊标本,西藏队植被组采集,来源:中国植物数字标本馆
「新疆那拉提湿地黑头攀雀 繁殖种群新记录及种群现状调」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继彩鹮繁殖种群的发现之后,又成为黑头攀雀(Remiz macronyx)在国内唯一已知的分布地,伊犁河谷具有物种新发现的巨大潜力。本项目将对黑头攀雀种群数量和繁殖生态开展深入调查,也将在鸟类繁殖季、迁徙季、越冬季分别开展那拉提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补充鸟类物种新分布和新繁殖记录。

                                                                                                    黑头攀雀   来源:懂鸟,摄/周哲

 

                                                                      「新疆荒漠区和高山区植物物种探寻项目」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植物种类比较独特,约有140个维管植物属在国内仅分布于新疆。20多年来,靠近边境地区不断有中国植物新记录发现。新疆所产的很多植物种类,或仅在文献中记载有分布,或连续数十年再未采到标本。本项目以柽柳科柽柳属(Tamarix spp.)和红砂属(Reaumuria spp.),苋科猪毛菜族节节木属(Arthrophytum spp.)、盐蓬属(Halimocnemis spp.)、硬苞藜属(Halothamnus spp.)、粟特蓬属(Turania spp.),白花丹科的彩花属(Acantholimon spp.)为主要目标,在新疆西部边境的荒漠区和高山区开展野外考察,聚焦采集薄弱地区,探寻消失已久的植物类群。

民丰红砂,来源:iplant,摄/陈焱燚
「无斑雨蛙野外种群调查」

无斑雨蛙(Dryophytes immaculatus)是一种高度适应稻田生境的雨蛙,但在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过程中,稻田生境正在发生着迅速而剧烈的改变,其数量迅速下降,近十余年未在其模式产地上海发现。根据包·阿迈尔(Amaël Borzée)教授的研究,无斑雨蛙的野外种群数量早已骤降到几百只左右,级别极度濒危(CR)。本项目拟在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常州、安徽大部分地区、湖北武汉、浙江杭州等无斑雨蛙的历史分布区开展无斑雨蛙的分布调查,同时记录其生活史、习性等信息,为未来在上海地区重新建设无斑雨蛙栖息地创造条件。

江苏泰州的一只雄性无斑雨蛙  摄/Amaël Borzée

入选项目的公示期为自公示发布之日起7天(即2024年8月16日结束),如您对项目有任何异议,请发送邮件至naturewatch@shanshui.org。没能入选的项目建议书也同样优秀,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在珍稀物种的新纪录与再发现,以及它们的保护宣教之路上与你们并肩同行。

END-

排版/庞婧怡、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来源:

[1]Zhang, Dianxiang, et al. “Corsiopsis Chinensis Gen. et Sp. Nov. (Corsiaceae): First Record of the Family in Asia.” Systematic Botany, vol. 24, no. 3, 1999, pp. 311–14. JSTOR, https://doi.org/10.2307/2419691. Accessed 14 Mar. 2024.

[2]Romero Jr, Aldemaro & Zhao, Yahui & Chen, Xiaoyong. (2009). The Hypogean fishes of China. 10.1007/978-90-481-3458-8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