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而志,山水同行|2024年度报告

2025-09-10
 

十八年光阴流转,从几位同行者的摸索起步,到与诸多伙伴一起的深耕笃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正走进“成年”的门槛。回望2007至今,每一程都不易,每一步都珍贵。我们因热爱自然而相聚,因坚信保护之路而携手,并在中国这片深厚的土地上,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本土经验的自然保护之路。

这十八年,我们在风雪中巡护荒野,在村寨中共建共治,在大地上用行动耕耘、用思想沉淀。通过连接科研、社区与公众,山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做法,也持续成为一个着意培养青年保护实践者与思考者的平台。山水也在慢慢成为一座桥,连接乡村与城市,政府与民间,国际与本土。同时,我们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私营领域的伙伴,让自然保护的理念在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生根发芽。

我们感谢每一位在山水旅途中同行的伙伴,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理事、监事与顾问老师们。欢迎点击下载2024年年报


01

山水的工作策略

组织结构图

1.社区保护

旗舰物种/生态系统+社区保护地的形式,在自然保护地内促进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地外推动建⽴保护⼩区等形式的社区保护地。

保护地内社区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支持保护地科学管理和政策设计|支持保护地外的社区保护地|行业支持与网络推广

团队包括:三江源雪豹与草原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与森林保护、云南森林保护与恢复、雅鲁藏布与雪豹研究保护、海南热带雨林与海洋保护

2.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公民科学

通过“生态服务/物种+城市绿地/农田”的模式,利用公民科学的方法,促进城市与农田管理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多方主体参与OECMs的示范。

支持公共绿地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支持多方主体参与城市绿地和农田OECMs的示范|城市内人与野生动物共存

3.自然观察数据平台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建设自然观察数据信息平台,应用数据为保护政策和信息披露提供工具,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建设和提升自然观察数据体系和应用|推动生多的跨界对话和在各行业的主流化

4.合作发展、传播与运营

持续提高机构整体运营能力,保障执行的规范透明。提高机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朝气蓬勃、专业、开放、国际化的传播形象,表达山水的保护理念、价值观和知识产品。

我们2024年的工作地图

02

2024年,山水做了哪些工作?

社区保护·三江源雪豹与草原保护

自 2009 年起,团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开展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基于传统文化和科学研究,尝试在气候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并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示范经验。

2024年,我们继续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社区针对监测巡护、可持续生计、气候变化与草场修复、人兽冲突等议题开展保护示范实践。在地青保护地,红外相机累计识别出113只雪豹个体(包括过境和居留);首次完成5座冰川的监测工作,支持和鼓励本地居民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自然教育试点并成立地青日涌手工艺小组,共收入10000余元。在嘉塘草原,组织5个社开展约300亩退化草场恢复工作并定期监测草地恢复地块;落地12块解说牌与30块提示牌;合作社手工艺品年度销售额超过10万元。针对人熊冲突,在囊谦、地青完成98户防熊措施安装,在索加乡完成61户防熊户确定与部分防熊设备采购;针对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的情况,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委托下,对损失补偿试点项目进行成效评估。

社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与森林保护

从2007年起,团队在西南山地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工作,覆盖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份,与6个保护区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及社区共建共管,与超过10个社区合作开展以社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并推动伙伴能力建设,有效保护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山水与相关单位合作,围绕国家公园建设开展体制机制研究、实践和传播工作。

2024年,我们支持关坝、李子坝、朝阳、大古坪、和平、云华、龙池、金丰8个社区保护地开展保护行动,累计共布设红外相机133台;我们支持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协助社区组织自然教育活动50次,参与人次1300余人,社区获益约34万,支持中蜂、茶叶、山茱萸等生态产品,产值达1764万;新增防熊试点10户,巩固防野猪试点2户,已累计建立人兽冲突缓解措施17户;在关坝村试点社区参与式小微风险管理和推动朝阳村无废社区建设。

社区保护·云南森林保护与恢复

主要在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流域,包括云龙县、德钦县、澜沧县内的5个社区保护地开展工作,布置红外相机超过160台,守护着750余只滇金丝猴。针对云南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和保护空缺区,开展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碳汇和社区的多重效益森林保护和恢复,保护约203平方公里的森林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实践,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024年,团队持续守护滇金丝猴及其伴生物种,协助德钦巴美保护地、南仁萨勇保护地、五宝山保护地布设红外相机130余台,其中德钦巴美保护地首次拍到雪豹,为云南省第三次雪豹影像记录;在大理苍山,协助金盏村提升自然体验接待能力,增设知识导赏牌,并完成科学志愿者活动2次,社区收入约6万元,同时,苍山西坡的9台小熊猫专项调查红外相机均成功捕捉到小熊猫影像;持续推进澜沧国家森林公园大岔河片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共回收数据230G,首次到记录大灵猫、黄腹鼬,协助维护勐矿村鸟塘的8台红外相机,已记录鸟类37种,为后续开展观鸟自然体验奠定基础。

社区保护·雅鲁藏布与雪豹研究保护

在西藏的那曲和阿里地区,开展雪豹、野牦牛、黑颈鹤等濒危物种的监测与保护。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孟加拉虎、云豹等顶级食肉动物及其他濒危动植物、原始森林为保护对象,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长期监测;与社区联合开展自然体验、兰花归野、缓解人兽冲突、反盗猎巡护等社区发展和保护行动,并面向社会公众和基层保护人员开展科普宣传与能力建设,以推动当地社区在自然保护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截止2024年末,团队在那曲地区已累计放置红外相机369个,共识别出雪豹个体126只;在阿里地区已完成5次野外调查,记录野牦牛个体逾1200只、金丝野牦牛逾140只,回收调查问卷80余份。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2024年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兽类30种、鸟类27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通过花纹比对初步识别出区域内云豹个体数量为22-40只;支持格林村开展民宿自然文化主题改造、徒步线路解说内容设置等生态旅游提升工作,村子通过墨脱自然观察节等活动综合收入达45万余元;《雅鲁藏布,最后的秘境——墨脱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公益展》落地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和上海李子园公园花经堂,带领更多公众走近墨脱。

社区保护·海南热带雨林与海洋保护

自2023年起,团队探索热带雨林保护和周边社区发展,支持滨海社区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能力提升。我们希望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公园科学志愿者参与、海洋保护和可持续渔业、以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提供支持与建议。

2024年,海口工作站成立,正式开始海南的在地保护工作。我们对国家公园周边的4个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其中在霸王岭片区周边的青松村进行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本底调研;为提升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和科普解说能力,我们联合举办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护员自然教育师培训,以及在五指山和鹦哥岭片区进行了20块科普牌的规划设计;为促进国家公园志愿者参与,全年共举办4场“雨林与您”科普活动,吸引27名志愿者加入,7月举办国家公园志愿者参与体制机制研讨会并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报告(摘要版)》;此外,我们支持了莺歌海滨海社区的保护工作,并联合主办了滨海OECM发展规划与行动专题研讨会。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公民科学

山水在城市公园、校园、居民小区、工厂企业、农田、人工林,这些并非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土地上开展“兼容性保护”的尝试,保护、恢复“近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实践“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并通过鼓励和引导公众以公民科学的形式参与到调查、保护和恢复实践中,共同探索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解决方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2024年,我们与多方合作伙伴和公民科学家携手,在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地持续推动城市和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人与野生动物共存方面,上海的“貉口普查”共计511人次的志愿者参与调查124个小区;发布《上海城市自然观察主题科普课程包》,为学校及居民小区提供实用的参考;持续支持长三角防鸟撞行动,推动6个防鸟撞改造落地。恢复乡土植物和保护传粉昆虫方面,在北京三山五园绿道,建设20处“生机驿站”,种植乡土蜜源植物;在南京奥体中心,217人次志愿者参与调查与恢复,完成100㎡乡土植物恢复实践;发布《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2021–2023)》,推动传粉昆虫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协同。在推进OECMs实践方面,支持上海金海湿地入选“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在北京西山庭院开展系统监测,并提出居民小区绿地生物多样性友好管理建议;在京西林场,评估了样地5年间碳汇变化并预测未来20年碳汇量;举办高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交流研讨会我们也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上不断探索,在浙江衢州开化县的唐头村落地生物多样性农业项目;在崇明东滩,完成57次访谈、覆盖3万亩农田样地调查,提出人鸟共栖的管理建议。

自然观察数据平台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2014 年,山水与多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共同发起了“中国自然观察” 项目,致力于完善物种本底数据,建立生物多样性共享数据库。基于数据,分析保护现状和空缺,指导保护行动。团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为保护政策和信息披露提供工具,推动生物多样性的跨界对话和在各行业的主流化。此外,我们也在基于案例分析和科学研究,系统梳理中国OECMs的现状,挖掘、总结和传播优秀实践与经验,推动OECMs标准和机制的建立,提高利益相关方对OECMs的关注与理解。

2024年,团队持续更新“自然观察数据库”,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地数据库和全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完成BIA2.0的开发验收,已有用户3850人,支持了53645次生物多样性影响查询;优化红外相机数据管理平台,搭建在线个体图库,目前已包含906份雪豹、127份金钱豹和44份云豹的个体图片档案。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方面,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报告,首次尝试制作生物多样性敏感地图,助力识别热点地区;在Wind金融终端ESG评级栏目中推出【生物多样性风险】页面,帮助识别和管理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我们也开始了OECMs在中国的经验梳理与标准探索,联合发起“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筹办和参与一系列OECMs研讨活动,探讨中国OECMs的潜在路径。

 

运营、传播与合作发

2024年机构整体筹款情况:

月捐和众筹:月捐在捐总人数1032人,年度总筹款额60.58万元

义卖及单笔捐:年度总金额81.07万元

众筹平台捐款:1.27万元

 

2024年机构传播情况:

03

还可以通过这些了解我们

山水2025第二季度季报

山水2025第一季度季报

山水2023年度报告:生灵之爱,蓬勃生长

山水2021年度报告:岁序更新,步履不停

山水2020年度报告:挑战之年,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04

欢迎和我们合作

如果您或您所在机构希望和我们进行公益合作、公益捐赠或者转载我们的文章等等,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邮箱/Email:contact@shanshui.org

电话/Telephone:+86(10)62761034

山小水微信号:shanshuiconservation(请您添加好友时注明诉求)

 

05

如何支持我们?

今年的久久公益日,我们的项目也再次上线腾讯公益平台,旨在守护雪豹及其他珍稀物种最后的栖息地。让它们能自由地在领地巡行,需要你我的一份力量。

爱心不分大小,善意永存天地。诚挚邀请您:

➡️ 力所能及,捐赠支持

➡️ 动动手指,转发扩散

今年虽然没有直接的配捐,但您的每一分支持,能帮我们获得平台的“激励金”,同时也助力守护的脚步走得更远!

 
 
 

此外,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

1)欢迎关注我们各平台同名账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了解山水保护行动的最新动态,你也可以动动手指,分享我们的文章和视频,让更多人理解并关心中国的本土物种和它们所面临的威胁。

2)欢迎通过各平台的招募贴报名成为我们的研修生/实习生/志愿者,和野保一线工作者并肩同行,深度了解自然保护工作,并为保护行动建言献策。

3)成为月捐人。您可以通过每月定额的捐款,为我们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扫描文末卡片二维码进行月捐),我们将定期给您推送机构的项目进展以及准备项目回馈。自然保护是一项艰苦的旅程,我们希望这一路中有您的支持与陪伴。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