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池塘变湿地——北京城市湿地恢复项目成效显著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
       2019-10-11

2016年底,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启动了北京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目的是重建水生生物群落,改善城市地表水体自净能力,从而为湿地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水生生物的机会。

北京市郊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试点项目地之一。山水的员工和志愿者历时6个月共184天,在市民农园建成一个2500平方米的自然湿地。2017年雨季净化约2880立方米农家肥水,湿地达到3类水质,吸引22种蜻蜓、2种青蛙、1种蛇类、5种水鸟栖息于此。

之前,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景观荷花池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且没有补水,很快便干涸了,最后索性成了建筑垃圾堆放场。志愿者们先借助挖掘机挖出底泥留存,再铺设防渗材料。然后捡出垃圾,填回底泥,保留底泥中的微生物、种子、底栖动物,种回植物根茎。

挖掘机在挖池塘,挖出的泥是要放回去的!

志愿者们正在清理底泥,捡出建筑垃圾,取出芦苇根以便种植在浅水区。 摄影/董正一

志愿者们在种藕

然后开始向池塘里补水。一开始补充的是灌溉用水,等到生态系统比较完善以后,就可以排入一些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了——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具有自净能力,污水中的营养成分会养育从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到水鸟的多种湿地生物,而这些生物也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避免池水发臭和产生水华。

开始放水一周后,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不仅能帮助吸收水中的营养,防止富营养化,还能给动物提供藏身之处。

对于可以安全踩进去的区域,就可以用插秧法了,效率比较高,后来证明成活率也相当可观。摄影/王颖

放水后三天内,我们就见到了四种蜻蜓。

黄蜻最常见,雄性是亮眼的棕红色,雌性是黄色。白尾灰蜻喜欢停在池边的石头上晾翅膀,腹部的那种蓝灰色看起来很迷幻。长叶异痣蟌那么纤弱,飞起来又悄无声息,常常只能看见一个小蓝点在飘移。碧伟蜓就个头很大,看上去很强壮,在水上盘旋,炫耀高超的飞行技巧。蜻蜓们纷纷在水里产卵了。

黄蜻在水中产卵 摄影/韩运运

放水后20天左右,荷叶、芦苇和香蒲越来越多,蜻蜓终于有地方可以停歇。

种上水草的第二天,我们就发现黑斑蛙的卵附在新种的水草上。

黑斑蛙卵

池塘放水以来,灰鹡鸰回来了,家燕和金腰燕也来到池边喝水。

鸭子岛

 

山水对这片池塘进行湿地恢复不到一个月,就有蜻蜓和青蛙在其中繁殖。可见北京的湿地生物们对栖息地的渴望多么强烈。

感谢志愿者和所有关爱野生动植物的朋友,给了湿地生物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