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坝观察节有点特别,它有文化

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2019-11-30
说在前面:
“自然观察节”可以算是山水的“保留节目”了,自2016年青海昂赛自然观察节起,几乎每年夏季,山水都会与在地合作伙伴一起在项目地举办自然观察节。参与者们组成三人左右的小组进行观察竞赛,在当地巡护员的带领下,于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野生动植物进行寻找、观察和拍摄。自然观察节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在普通自然爱好者的参与下,快速收集选定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本底信息,为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同时,也给予各个领域的自然爱好者们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在今年11月,山水第一次组织了在大熊猫栖息地区域内的观察节,地点在四川省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这是一个有白马藏族居住的村子,位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上游的支流火溪河流域,它的东南西三面分别连接着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家山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因而属于重要的生态走廊带。

关坝沟流域与周边保护区的区位关系图 制图/杨纬和

自2009年起,山水大熊猫和森林保护团队便驻扎到关坝村,与平武县各级干部和村民一起,开展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工作。2016年,正式成立了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尝试与村民一起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可戳下图了解)。

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的日常监测 摄影/欧阳凯
这次观察节也是第一次尝试加入文化观察的环节,在鼓励队员观察自然的同时,也去观察文化和民俗的元素,从而以自然和文化的双视角,来解读关坝村。
戳上图回顾观察节成果 主视觉制作/冰棍、左龙
关坝也的确有着值得关注的文化遗产。据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西南民族大学名誉教授曾维益老师介绍,对于当地的白马藏族来说,大熊猫是“神灵”般的动物。说起来很有意思,他们有一种“熊猫舞”,在五年前就被国务院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熊猫舞”起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白马藏族乡村,原本是用于驱邪去灾的祭祀舞,在长达百年的发展中,演变成了祈福舞。表演者戴上用其它材料制作的大熊猫头套和皮衣,以模仿大熊猫的蹲坐爬滚、蹭痒、喝水、嬉戏等动作进行演绎,在大熊猫原始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的人格变形。据说,跳“熊猫舞”所使用的头套面具与白马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图腾崇拜有关。
载歌载舞的篝火舞会 摄/李芯锐
曾维益老师说,白马人的图腾是鸡。据说公元前6世纪的吐蕃王朝交战唐王朝之时,一群锦鸡的鸣叫声救了藏兵们的命,从此以后,白马人在民族服饰中也便有了头戴锦鸡羽毛的传统。这个文化元素也贯穿了整个观察节,不仅在主视觉的熊猫头上有所体现,就在自然观察节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上,也能看到身着白马藏族的传统服饰的村民,勾勒着观察节的氛围。
放大主视觉观察,其中一只滚滚戴了白马藏族的羽毛帽子,下图则为与羽毛帽实物 摄影/许婧
活动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关坝村妇女 摄影/许婧
这第一次在自然观察节中嵌入文化观察的环节着实让队员们收获颇丰。对于关坝的人文元素,众人大多从几个视角出发:神山与神树的交相辉映、守护森林的蜂蜜、以及守护关坝的返乡青年
尤其是几乎被每个队都前去拜访过的“神树”。关坝的“神树”,要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关坝村怀抱着一条山脉,山脉的头部叫“龙嘴”,位于关坝村边,再往里,大约在“龙角”的位置,就是一棵神树,村民们叫它“马灵光”,它实际是一棵榉(jǔ)树。据当地村民说,现在人们之所以不敢砍这棵树,是因为曾经有两个砍伤神树的人被老天“惩罚”了:一个半夜怎么走也走不回家、另一个被淹死……这些听起来鬼使神差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刻画了当地村民的信仰,也保护了这棵树存在至今。关坝村人把这棵神树当作信仰,神树也守护着关坝村世世代代的村民。
关坝的神树 摄影/肖永吉
随着关坝村及其保护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肯定和熟知(戳链接了解→烈日炎炎五月天,蚂蚁熊猫山水连),除了村子在视觉上所能感受到的艺术色彩之外,也不乏有听觉上的艺术元素。
关坝村很容易看到类似这样的彩绘手作 摄影/许婧
关坝山水(关坝村2019Cypher)

此前在网易云音乐上线的一首叫《关坝山水》的rap,浓厚的川腔很真实地勾勒了一幅关坝村与村里年轻人做保护的故事。在尚未踏足关坝村的土地之时,我对村里的7位回来保护家乡生态的返乡青年人就早有耳闻。无论是曾经在城里打过工还是当过兵,他们都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关坝村,当起了建设家乡和保护家乡生态的带头人,大家也亲切地称他们为“关坝村的七个葫芦娃”
《关坝山水》专辑宣传图
这次观察节中,7位返乡青年也化身领队,带领自己的参赛队伍来了个深入的自然和文化的观察之旅。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则跟着关坝村党支部书记乔良进入到保护小区里,据乔书记介绍,平时保护小区都是不对外开放的,这两天搞活动才暂时开放。我们一路走到了满是蜂箱的区域。第一次见到这样布局的蜂箱,每一个格子外面的钢丝网都是村民自己做的,用来防止黑熊偷蜜。乔书记说,曾经他们安放在蜂箱旁边白熊沟管护站柱子上的红外相机拍到过一只偷蜜的黑熊小崽,利用钢丝格子之间比较大的缝隙把爪子伸进去。这样一个脑补起来有些可爱的画面,却也是关坝村人在自然保护中所做的努力,他们用饲养中华蜂并售卖蜂蜜的方式来替代原本或许以打猎为生的生计,这样产出的蜂蜜是不是会格外甜蜜?
关坝特有的蜂箱 摄影/冯琛
在更“经典”的自然观察环节,十支队伍也大有斩获;一天半的行走和观察时间,很短暂,却也很充实。活动结束前一共收到了近千张队员们记录的物种照片,其中包括19种哺乳动物的痕迹、189种植物、以及67种鸟类。
三脉紫菀 摄影/蓝豹救援队
红嘴蓝鹊 摄影/小熊猫
红尾水鸲 摄影/小熊猫
岩松鼠 摄影/史群
在比赛第一日的下午,还有队伍发现了大熊猫的粪便,就在距离九绵高速施工工地直线距离仅有两三百米的竹林里。据发现大熊猫粪便队伍描述,他们在前一晚就和带队的当地护林员孟吉沟通好了第二天的自然观察策略和路线,当日开幕式结束后他们就随同孟吉上了距离关坝村两三公里远的对面山坡,本以为是普通山坡的队员们发现,没过一会儿眼前就变成了异常陡峭的竹林。一开始只是找到了一些大熊猫吃竹子的痕迹,队员们手上都被锋利的竹片划了口子,几乎决定放弃,但孟吉坚持一人在周围探路,最终在一片大伙儿上山时路过的竹林里发现了传说中散发着清香的熊猫大便。
熊猫粪便(手机左上角方向) 摄影/高大向
平武县由于其野生大熊猫数量居全国之首,因而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美誉;在2011-2014年间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仅平武一县,就拥有三百多只野生大熊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这只大熊猫,为何会来到距离人类活动如此之近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年幼无知、误打误撞?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关坝保护工作的成绩。
在关坝村白熊沟管护站的楼门口挂着一幅黑白手绘,是在2016年的秋天为关坝村勾勒的未来,画中的内容是根据关坝村村民对五十年后关坝的展望而完成;可以看到,画里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和谐而又美好的。正如这幅手绘所期许的:“山间有兽,林中有鸟,水里有鱼,村里有年轻人“
挂在白熊沟管护站门口的关坝愿景图  愿景图绘制/冯艳秋、供图/厂长
山外的世界在变换,山里的风景也在变换,而在这片区域内,唯一不变的,将是关坝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活动结束回程的路上,沿着九绵高速施工工地一路往绵阳市,随着高速时代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前所未有便利,也期望,这是建立在不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石之上。
活动主办
平武县林业和草原局
木皮藏族乡人民政府
平武县林业发展总公司
平武县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活动支持
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项目
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本活动还受到了守护荒野、北京山水伙伴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冰与墨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四川生态诚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山水绿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凤生纸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