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外相机照片就像拆盲盒
说在前面:
01 开盲盒般刺激,但更需要技(玄)术(学)
02 盲(红)盒(外)开出来的宝贝
岩羊
Pseudois nayaur


马麝
Moschus chrysogaster
马麝是中国濒危的麝类家族的一员。它们腹部特殊的麝香腺囊,导致马麝和它的麝属伙伴们承受着巨大盗猎压力。马麝雌雄均无角,雄性具发达的月牙状上犬齿,在照片里马麝与其它有蹄动物很好区分:直直竖起的耳朵、黑色的鼻头、肩高低于臀高、颈背深褐色的斑块……有时哪怕只拍到了后半身,圆滚滚的屁股也会将其身份暴露。


白唇鹿
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白唇鹿应该是我在照片里看到的当地最大的野生动物(拍摄到的牦牛均为家牦牛)。还记得在参与这项工作之初,我颇费了一番功夫来学习区分白唇鹿和马鹿。起初我注意到雄性白唇鹿仅有一个从角基处向斜前方生长的眉叉,而雄性马鹿除眉叉外还有一个很近的次叉。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个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并不适用于仅拍到雌鹿的照片,且鹿角形态有一定的多样性。虽然我从始至终也没有看到马鹿,但有一天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识别白唇鹿最大的特征便在于“白唇”!

狼(Canis lupus)与赤狐(Vulpes vulpes)
作为中国犬科动物中分布最广、对不同生境适应能力最强的两种动物,狼(Canis lupus)与赤狐(Vulpes vulpes)如约出现在了三江源。
赤狐几乎广布全国,有时甚至可以适应农业区和城市区,并在与人打了多年交道后留下无数诡奇轶事。红外照片很好地体现了赤狐性格中的谨慎和多疑,其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发现红外相机的存在。





雪豹
Panthera uncia
作为时下热门的网红物种和保护工作者最为关注的旗舰物种,雪豹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幸运,我所看的来自三个地方的照片中均出现了雪豹的记录,而且有较高的拍摄率(不能直接反映种群密度)。
雪豹是名副其实的雪山之王,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高海拔地形,是活动区域海拔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雪豹的身体仿佛就是为这种生境量身订制的。

相较于成体,幼豹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这可能是因为幼豹在母豹外出捕食时要独自待在巢穴里(通常位于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的灌丛中),此时它们很容易被其它食肉兽类或猛禽所捕杀,而较深且杂乱的体色这时能帮助幼豹更好地在巢穴附近隐蔽。熬过初生的两个月,当幼豹可以跟随母亲外出时,便不用再面对被捕食的风险了,这时慢慢换上一身颜色更浅的“外衣”,将有助于它们学习和参与捕猎。


鸟类
按最初的要求,除部分陆禽外,拍摄到鸟类的照片只需要注明是鸟类就可以了。但我慢慢发现,在那几种陆禽之外,不少猛禽和鸣禽也是可以识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