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之后,种树管用吗?

云南和藏东南森林保护与恢复
       2020-05-01

从去年9月开始肆虐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终于在今年2月完全结束,数万只考拉死亡、数亿只野生动物丧生,这场持续燃烧了两百多天的大火牵动了全球环保人士和气候变化研究者的心。预防大型火灾成为森林保护的重中之重,然而面对已经被烧毁的森林,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也成为森林保护中的关键一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龙天池边的一片云南松林也曾遭受火灾的侵袭,经奋力扑救,仍有约 4200 亩面积植被遭到破坏。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它提供了重要且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这片火烧迹地山坡背后,发现了滇金丝猴的活动痕迹,位于滇金丝猴分布区域的最南端。这片火烧迹地是否能尽快恢复,影响着该地区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栖息地完整性和整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2017年起,广汽丰田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与当地社区一起推进一系列森林恢复、科研监测、社区发展、自然教育等工作。其中,森林恢复工作在2019年底,顺利完成了 1000 亩的植被恢复总体目标

云龙天池森林恢复项目计划图

我国对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从1987年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之后才开始全面研究。对火烧迹地的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抚育恢复的研究能推动植被恢复措施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因此该项目中对植被恢复的人工种植区和自然更新区进行科研监测,帮助我们了解生态恢复的进度,比较两种样地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劣,监测的指标包括了气象、水文、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物几个方面,同时给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区域示意图

从2018年开始,山水邀请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和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对火烧迹地进行科研监测,以对森林恢复成效进行评估。如今已经完成了2年的科研监测任务。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看看森林恢复的进程。

我们在火烧迹地人工干预样地与自然更新样地设置微型气象站进行自动监测,测量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要素。

气象站安装实地图

2019 年同 2018 气象监测结果一致,自然更新样地和人工干预样地降雨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人工干预样地土壤温度较高,而自然更新样地土壤含水量较高。

气象与土壤监测结果示意图 制图/苏决

人工干预区土壤温度较高可能间接说明该区域土壤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更长,植被高度较低;而该区域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可能是相较于自然更新区,其保水能力有限

鸟类在自然中有众多种类和数量,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鸟类的多样性不仅能反映鸟类群落本身的状况,也能反映鸟类栖息生境的优良与否,对火烧迹地的恢复情况能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我们分别在火烧迹地的对照样地和实验样地设置 5 个调查样点(图中红色圆点示意)。两块样地分属于两个流域,在东流域和西流域也分别设置多个样点(图中白色方块示意)。在样点驻足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周围鸟类的数量和种类

鸟类调查样点图

2019 年共调查到 50 种鸟类,其中东流域 31 种西流域36 种,两个流域共有物种 17 种;人工干预区域物种数为 31 种,自然更新区域物种数为 35 种,人工干预区域和自然更新区域共有物种为 17 种

不同流域以及不同样地鸟类物种组成关系

自然更新样地优势种有蓝喉太阳鸟Aethopyga gouldiae,白领凤鹛Yuhina diademata,栗臀䴓Sitta nagaensi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黄腹扇尾鶲Rhipidura hypoxantha,人工干预样地优势种仅有白领凤鹛和栗臀䴓。从实地调查看,这是因为自然更新样地未受到火灾侵袭的常绿阔叶树木较多,而蓝喉太阳鸟、斑胸钩嘴鹛和黄腹扇尾鹟常依赖于这类树木。

蓝喉太阳鸟(上)和白领凤鹛(下) 供图/云龙自然观察节云南雷雀队

回顾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34种,隶属3目12科,其中以雀形目鹟科鸟类居多。在所调查的34种鸟类中,自然更新区域鸟类26种,人工干预区域鸟类17种,共有鸟类有9种。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区域鸟类物种数对比示意图

持续鸟类监测的2年中,自然更新样地的物种数都较人工干预样地物种数高,可能原因是自然更新样地所在的西流域较人工恢复样地所在的东流域栖息着更多种类的鸟。到2019年,两类样地的鸟类种数都有所增加,其中人工干预样地鸟类物种恢复更快。随着时间推移,植被逐渐恢复、植被多样性增加,鸟类物种数随之增加。生境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鸟类多样性与生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期,人工干预林处于生长的苗种阶段,所种植的植物尚不能对鸟类的栖息造成明显的影响,随着种植植被的恢复,林型的逐渐形成,可为更多的鸟类提供栖息生境,鸟类物种的多样性也会相应随之升高。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驱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进土壤形成及植被演替等重要作用,因其能反映生境的优越程度,常被用作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

根据实地考察,综合考虑火烧地迹地的基本情况和海拔、坡向等,确定了人工干预区和自然更新区不同海拔的各3个样地。分别于春、夏、秋三个季节,在选定的样地内设置陷阱捕捉昆虫。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区域的昆虫陷阱布设样点海拔示意图

各样地的昆虫种类中优势类群有所不同,自然恢复区域鞘翅目占比较大,人工恢复区域的鳞翅目昆虫比自然恢复区更多。在同一海拔同季节的不同恢复更新林昆虫种类的差异不显著。

各样地的优势类群

在目前情况下,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得出的初步结果提示人工干预区域和自然更新区域生态恢复情况正常,两者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优势种群出新变化,提示群落出现演替。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区域昆虫物种数对比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几乎所有的土壤生态过程,是连接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桥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同时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对环境因子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然而由于土壤微生物个体微小、物种组成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微生物类群进行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一类易于分离鉴定、类群大小合适且具有明确的生态功能的真菌作为研究对象——捕食线虫真菌(一类以菌丝特化形成捕食器官捕捉线虫的真菌)。对火烧迹地中的土壤微生物恢复情况进行研究。

兼顾海拔、坡度、坡向和原始植被类型等环境因素,于火场中的过火区域选取自然更新林和人工干预林为实验区,于与过火区域相邻的未过火区选取自然对照区。采集土壤样品,分离捕食线虫真菌,一方面了解火后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了解火后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火烧通过对土壤、植被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水质,而水质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水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载体。

2019 年度水质检测样点与 2018 年度相同,分别选定火烧迹地人工干预区溪流一条, 自然恢复区溪流一条,每条溪流选择 3 个位点进行监测。

水质检测样点示意图 制图/苏决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饮用水安全的检测指标包括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pH值、溶解性总固体量等。与 2018 比较,2019 自然恢复区菌落总数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大肠菌群含量略有增加,粪大肠菌群与大肠杆菌含量均低于检出限;人工干预区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人工干预区水质受到污染较大。村庄走访调查发现,火烧降低植被密度,人工干预区放牧增加,牛羊粪便增多,可能是人工干预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含量增加的原因。

与 2018 年度比较,两个区域受火烧灰烬的影响逐渐显现(pH 升高,电导率下降)。火烧区溪流为雨季地表径流汇聚而成,其理化性质的改变说明出土壤受火烧产生灰烬影响逐渐体现,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必将对土壤微生物和地面植被的恢复产生影响。

摄影/高梅颖

 植被监测的内容是:对 2017 年 6~7 月及 2018 年 6~7 月造林树种(云南松、旱冬瓜、栓皮栎)的树木生长情况进行调查,测量和记录基径、树高、存活率、更新情况;同时调查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及生长情况

摄影/高梅颖

监测样地共 8 块,其中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造林地各 2 块,对照地 2 块。各样地均过火严重,形成较多的枯倒木或立枯木,主要以云南松为主,样地内几乎已不见其活立木个体,死亡率超过85%。不过经近 4 年的自然恢复,已有较多的实生苗(由种子萌发而长成的苗木)更新。其它树种如旱冬瓜、马缨花(Rhododendron delavayi)、帽斗栎(Quercus guyavadfolia)等,虽也烧损严重,但都有活体保留,且每年都有新枝萌出。

各类造林树种的生长情况示意

各造林树种的生长状况见上图。旱冬瓜树种保存率较高,长势良好,2019年有补栽。栓皮栎死亡率较高,大部分为补栽的树苗。云南松几乎没有死亡,长势优良,同时也补栽了一小部分。华山松保存率较低,仍存活的长势良好。造林地灌木和草本种类与 2018 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经过 2018~2019 年对火烧迹地区域生态系统各方面要素的数据收集和积累,为火烧迹地自然更新及人工干预的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目前看来总体上自然恢复区域和人工干预区域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未来还将继续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研究。

今年,我们将联合村民开始对人工恢复的这片区域实施抚育措施,为村民提供抚育技术培训,开展科研对比监测,为社区参与的森林可持续管护继续进行实践示范。

另一方面,该项目旨在为公众进行科学恢复森林理念的科普教育,为生境恢复提供可行的示范建议;也为科学志愿者活动提供工作基础,让更多的人深入参与保护行动及科研工作。以上的数据收集少不了各位志愿者和当地社区的参与及贡献,志愿者们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身影了咩?想来观爱自然?请大家持续关注云龙天池科学志愿者系列活动!

摄影/高梅颖

最后请欣赏志愿者镜头下的天池晚霞和星空。

 

 

 

 

参考文献:

【1】孔繁花,李秀珍,王绪高,赵善伦,石秉路,高振岭.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60-64.

【2】于洋. 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夏季鸟类群落及多样性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3】杨大星, 杨茂发, 徐进, et al. 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3(08):215-228.

【4】张旭辉, 张瑞仙, 狄娟, et al. 2008-2013年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1).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