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多方探讨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

自然观察
2020-12-18
12月17日,旨在推动资本市场与生态保护对话的“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上交所、北京大学、中科院,以及多位环保组织与实体经济、金融业的代表,共同探索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准入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当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也受到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在目前ESG投资中,对于E(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根据商道融绿的ESG数据库显示,过去一年,中证800上市公司,只有55家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无法实现事先预警,近年来诸多破坏生态环境、对濒危物种栖息地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在主管部门和公众的监管之下被中止;这些项目在造成生态损失的同时,也使金融业和实体企业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涉事地区和机构的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开场致辞中说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大的风险,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
“金融行业的参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但如何在ESG投资中充分体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目前缺乏足够的讨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CBD COP15中方谈判代表、执委办执行副主任刘宁在论坛上表示,“国内ESG投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信息缺乏,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希望上市公司、科研机构有更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信息披露尝试,能够在投资领域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准入标准,对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不仅被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在程序中也应该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而对于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自然保护的进程、如何把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起来等问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二要把自然保护的需求纳入国际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去,促进财政、金融、商贸和保护部门之间的深度对话和联动;第三要推动信息的收集和分享,为各项决策提供支撑。”
华泰证券研究所联席负责人张光耀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地方,需要有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去认识和评价企业,解决ESG投资决策的现实障碍。
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MSCI以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专家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上市公司环境表现与ESG评级等议题作了主旨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助理、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可持续工作组副主席李莹莹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ESG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二季度末,中国成为欧洲和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交易所是连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桥梁,在ESG生态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交所近年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交所自身也在践行ESG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制定。未来将持续做好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为实现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从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重要性切入,阐释了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风险,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政府、企业、机构、社区乃至个人的意义。她表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就是要把外部性转化为内部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部分先行者,先行者的实践与示范有机会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策与法律,而政策和法律的要求会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激励机制,使得更多人通过“市场+政策”的促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以推动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改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欧阳志云从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角度阐述了生态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他系统讲述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概念以及技术方法,并从青海、浙江丽水、贵州等几个区域的GEP核算案例出发,强调了未来的社会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要积极探索更多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基础是信息公开和数据整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主任马军聚焦环境大数据与生态地图,以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为线索,对IPE过去十多年的尝试和成果进行了展示。他表示,环境和生态的诸多议题正在融合,生态中国的蓝图需要共同绘制。希望在未来,这张蓝图上可以有更多的环境、生态相关数据,多个利益方的参与将数据迭代计算,实现环境与生态数据的主流化。
MSCI ESG 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围绕上市公司环境表现与ESG评级的议题,介绍了MSCI在指数业务、风险分析工具、数据库等方面的工作与理念。她指出,展示ESG不仅仅是做慈善、做好事,它还在推动或者帮助投资者减少潜在的投资损失,保证一个更良性的投资环境。
在下午的圆桌对话环节中,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环保组织与上市公司、境内外资管机构代表对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则、信息披露和数据整合、投资应用和在地探索实践,以及ESG投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挑战与可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圆桌论坛主题:ESG投资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入及标准
主持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 房志
嘉宾分别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 周志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二处副室主任 王也、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徐晋涛、华夏理财ESG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张大川、华泰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 黄斌
圆桌论坛主题:ESG投资中的生态准入——信息披露和数据整合
主持人:华泰证券战略发展部战略研究主管 朱有为
嘉宾分别为:富达基金(香港)亚洲股票投资总监 缪子美(线上)、MSCI ESG 研究部亚太区主管 王晓书、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副总裁 潘水洋、商道融绿董事总经理 张睿、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项目经理 张英豪
圆桌论坛主题:ESG投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挑战与可能
主持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 赵翔
嘉宾分别为:自然之友总干事 张伯驹(线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 张琰、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理事长 向春、创绿研究院发展项目顾问、生物多样性项目负责人 徐嘉忆、北控水务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薛晓飞
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BiA)工具,通过将生物多样性和建设项目环评信息汇总、叠加并可视化,设计者希望BiA工具能够为建设、投资、规划等单位查询和评估生物多样性影响信息提供便利。该工具目前已整合了超过30万条物种分布数据,1100多条各类型自然保护地数据,以及超过18万个环评建设项目信息,将为ESG评级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评估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和金融风险。
从左往右依次为: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理事长 向春、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 徐光、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 周志华、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刘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 史湘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 程琛
在这个论坛上,我们也尝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发布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简称BIA)工具。BIA工具是基于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多年来的数据基础,通过叠加生物多样性和建设项目环评信息,为规划、建设、投资提供建议,并评估发展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数据平台。
目前BiA工具已上线了两个版本:面向专业用户的网页版https://bia.chinanaturewatch.org/  网页版的查询方式较为全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定区域:例如输入地址、经纬度,绘制和上传GIS图层等等,还可以设置多种查询缓冲半径;此外也能够生成详细报告,来查看物种和保护地的具体信息。
另一个是操作更为便捷的微信小程序,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打开。小程序版相比网页更为简化,可以通过手机定位、地址查询方式选定区域,并搜索1km和5km缓冲半径内有多少受保护的物种和保护地。搜索结果可以保存在注册账户中,并通过网页版查看详细的报告。
本次“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由华泰证券、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环境中心联合主办。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华泰证券于2018年开启“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环保项目,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2019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华泰证券等联合开展“观爱自然”、京西公益保护地等项目,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作为迎接COP15系列活动,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