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中华斑羚…142种野生动物在京西公益保护地留下影像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及公民科学
2021-11-30

坐落于北京市京西林场中的“益心华泰·蚂蚁森林京西公益保护地”,是距离北京城区最近的公益保护地,其所处的山地不仅是北京东南部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永定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区。记者日前从保护地执行团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了解到,公益保护地成立一年来,已监测记录到褐马鸡、狗獾、野猪、勺鸡等142种野生动物,为摸清京西林场野生动植物家底,评估生态保护成效提供了依据。

图为京西林场内栖息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

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研人员赵翔介绍,调查团队共布设红外触发相机30台,覆盖保护地全范围,对兽类和地面鸟类进行24小时监测。在不同林相和海拔设计3条鸟类样线,每月1次监测鸟类变化。布设马氏网3张及昆虫陷阱3处共27个,对区域内昆虫情况进行摸底。此外,还专项进行了小型兽类调查,并在工作中持续记录其他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

图为布设在京西林场内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嘴乌鸦和野猪的画面

监测结果显示,京西林场内生存栖息着野生兽类19种(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斑羚、豹猫)、野生鸟类116种(含金雕、秃鹫、草原雕、褐马鸡、黑鹳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及2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爬行类4种、野生两栖类2种、野生鱼类1种。上述调查结果将以《益心华泰·蚂蚁森林京西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报告(2021版)》对外发布。

勺鸡

褐马鸡和中华斑羚是京西公益保护地内栖息的两个旗舰物种,其中,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未来,综合各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需求,开展栖息地恢复等进一步工作,对于保护它们至关重要。”京西林场高级工程师周遵秀说。

据了解,京西公益保护地项目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华泰证券、蚂蚁集团联合发起,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执委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指导下,通过共建共管的方式支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市京西林场在该地区建立面积为19平方公里的公益保护地,旨在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工作。

项目实施以来,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都起到了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增进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直观认知的良好效果。公益保护地以“人人一平米,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发起线上活动,获得近2000万人公众参与。作为 “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基地”,京西公益保护地内设立生物多样性科普展厅、开发了适应本地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公众有序开放参与。目前,已经有百余人次参与了京西保护地的自然教育课程,实地造访京西林场,并作为公民科学家参与了部分科研监测及保护工作。未来,京西公益保护地还将进一步开展科研监测、能力建设、近自然森林经营、环境教育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提高区域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力度。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徐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