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另一个世界,人与神的三江源
无论你来自哪里,当你溯源而上,踏进三江源这片被雪山和草原所覆盖的土地,你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

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峡谷 摄影/彭建生
在高山和裸岩之上,这片土地的王者——雪豹正在俯视着大地。作为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以生活在雪线之上而闻名,也是雪域高原最美的代言者。
仿佛是额外垂青,让我们能够在三江源看到大自然该有的样子。伴随着这些壮阔而瑰丽的自然景观,我们也会时时刻刻看到文化的痕迹。
当你路过一个垭口,你会看到风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经幡的四角会有一只狮子、一只老虎、一条龙,以及一只大鹏鸟。在阳光和雪色中,这些经幡上写满的文字,希望借助风的力量传到远方。
垭口飘扬的经幡 摄影/James Wheeler
你也经常会见到一座白塔,它的四周环绕着大果圆柏的枝条煨出的烟气,说明在不远的地方,正坐立着威武的山神,人们正在向它祭祀祈福。
而当你开始这趟旅行,观察一朵花、一只雪豹、一座山或一条河流,你如果用心去听,便会从当地人口中听到现代科学所定义之外的知识。
你当然需要做好开展自然观察的准备,从望远镜、舒适的衣服,到对高海拔的适应。但是我们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和心情,来重新阅读这片土地。
山和水,在当代科学文明的逻辑里,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在这里,人与山水是一体的。山水中的动物,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人类构建起了关系。这些山水或者动物,很多都拥有自己的形象,它们有性格,有好恶,有故事,你如果能够静下来,就会从中发现不一样的收获。
当我们开始精彩纷呈的自然观察旅行的时候,需要先来了解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关系。
01 山与水
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吉富山 摄影/徐健
在江河的源头,水不仅仅是以河流的形式出现的,在很多的泉眼或者湖泊的周边,你会经常看到经幡或煨桑的白塔,这是为了祭祀水神“鲁”。
夕阳中水畔的经幡 摄影/彭建生
一条河流,因为这样的寓意,好像就有了生命和形象。
这里也有很多著名的山峦,山峦上住着山神。在传统文化里,山神是以山为地标的拥有固定地域和祭祀圈的地域保护神,山神的寄居之处通常是一个村落或者部落所在的山川之巅。在三江源,有阿尼玛卿和尕朵觉悟两大神山,除此之外,还有喇玛闹拉、年保玉则、乃邦等区域性、部落性的神山。
玉树州称多县尕朵觉悟神山 摄影/索昂贡庆
02 人与动物
历史上,很多民族都会将动物作为图腾,或者在自己和动物之间构建某种联系,以期获得神奇的能力。列维—施特劳斯有一本《猞猁的故事》,讲述了在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中猞猁善变的形象,及其被赋予的特殊法力。在三江源,猞猁是医者的寄魂体,它高耸的耳尖犹如药囊,散发着药味。
嘉塘草原上的猞猁 摄影/日代
藏族文化对白色有特殊的尊重。雪山的颜色,塑造了这个民族对于美和庄严的选择,因此雪豹自然也有了更多不同的寓意。严格地说,雪豹的颜色更接近高山裸岩,它一动不动地藏在岩石中的时候,仿佛是一块石头,但它跳跃的时候,仿佛是岩石间的一颗流星。
雪豹、兔狲和猞猁在传说中是三个兄弟。三兄弟的父母死得早,于是兔狲作为大哥,负责照顾两个弟弟,自己的营养不够,只能长成矮胖的武大郎般的模样;雪豹是老三,从小娇生惯养,整天一副“高富帅”的样子;而猞猁作为老二,被关注得很少,会主动让自己没有存在感,神出鬼没,性格孤僻。
长江源头的三只小兔狲 摄影/韦晔
回到当下,人兽冲突是在三江源无法回避的话题。从雪豹、狼捕食家畜,到棕熊扒房子,你总是会听到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来阐述这些问题。现代的研究者们一般认为人类与大型食肉动物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两者对空间、食物等自然资源的竞争导致了人兽冲突,因此通常建议通过约束竞争或促进生态位的分化来缓解冲突、实现共存。
在昂赛进食牦牛的雪豹 摄影/武亦乾
03 人与植物
比如矮金莲花也被叫作“治果色迁”。如上文所述,“治”是母牦牛的意思,而“果”是奶汁最多的时候。这个名字是想说,当矮金莲花开花的时候,母牦牛的牛奶会变多,酥油会从之前偏白的颜色变成黄色,可以在早上和上午 11点各挤一次牛奶了。矮金莲花在这里成为物候的一个指标,随着它的盛开,万物复苏,草地的营养恢复,母牦牛的牛奶也渐渐多了起来。三江源的冬天狂风肆掠、大雪纷飞,人们往往只能窝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当看到矮金莲花开花,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的时候,牧民将欢喜全都寄托在这小小的黄花上。
矮金莲花 摄影/牛洋
华西贝母倒挂的花很像一个铃铛,它又喜欢长在冷凉湿润的地方,跟神灵中鲁族的生活环境很像,因此在藏语中被称作“勒都珑子”,意为鲁族的风铃。鲁族生活在有水的地方,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宝,也拥有很强的法力。蛙、蟾、蛇等都属于鲁族的成员,任何污染水源、伤害鲁族生灵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还有狼毒,在生态学上它或许是草地退化的某种标志,但在传统的藏族文化中,它的根可以用来做纸。因为根有毒,做出来的纸不会被虫蛀,因此狼毒的根会被用来印经书或者藏药典籍等重要的书籍。
白扎林盛开的狼毒 摄影/李磊

隆宝正在进食鼠兔的藏狐 摄影/左凌仁
04 文化与世界
除此之外,情与器,即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不断辩论的关键问题。有一种直观的看法认为,外器是支持者,而内情是被支持者,没有了容器就无法承载内容物。换言之,没有环境就没有生命。这种看法近似于“没有合适的栖息地,物种就无法生存”。与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外器是被支持者,内情是支持者,先有生命才有与之相应的环境,也就是说,先有物种,才有适合于它的栖息地。比如黑颈鹤是在雪域高原上生长繁殖的唯一鹤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绝大多数自然保护者来说,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是造成目前全球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的干涸导致黑颈鹤的离开”,这才是惯常的逻辑;但是很多老人坚持认为,是黑颈鹤的离开导致湿地干涸。前一种想法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生命的决定作用,而后者强调的是生命主体的能动性。
湿地中繁殖的黑颈鹤 摄影/左凌仁
寺前的旱獭 摄影/何海燕
05 衣食与住行
三江源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区域,兼顾少量的农业。畜牧业以饲养牦牛、绵羊等为主,而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青稞、土豆、芫根等。
在这里,你有机会看到岩画。这里面的野生动物及与之相关的狩猎文化,曾经在三江源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玉树很多地方的岩画,都表现了三江源早期的狩猎历史与文化;透过这些岩画,我们可以看到远古时代盘羊、白唇鹿乃至豹和人类的互动。
玉树曲麻莱塔琼岩画 摄影/尼玛江才
囊谦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 摄影/刘思远
牧民家传统的房子多以夯土作为墙体的结构,然后加上石头屋顶,窗户一般比较小,这是为了保持温暖。你如果有机会参观藏传佛教寺庙,会被这些恢宏的建筑所震惊。藏传佛教的寺庙通常会有不同的颜色主体,比如萨迦派的寺庙会呈现出红、白、黑三色,这是代表文殊、观世音和金刚手三位菩萨。藏传佛教寺庙房顶的檐瓦之下,经常会覆盖一层染成红色的金露梅枝条,很是漂亮。
果洛州玛可河林场的传统藏式房屋 摄影/左凌仁
06 变化与挑战
这就需要持续的对话,从人与自然、传统和现代,到社区治理和宏观政策,我们要在这里找到新的平衡。
不过,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越来越好。
阿尼玛卿神山下的冰川 摄影/董磊
在人类向自然不断的征服和试探中,我们需要怀着敬畏和理解,来重新阅读这里。而这正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下最好的体现。
最后,希望你喜欢这场三江源的旅行。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里,那么请进入这里的语境,了解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观察和记录到一个物种可能并不是这趟旅行的全部,寻找的过程,同样美好。
澜沧江边的山水昂赛工作站 供图/山水

昂赛佛头山 摄影/彭建生
在电影《白日梦想家》的结尾,一路寻找 25 号底片的男主角找到了那位著名的摄影师,当时后者正在等待抓拍一只雪豹。但是当雪豹出现的时候,摄影师并没有拍摄,男主角问他打算什么时候拍,摄影师说:有时候我不拍我喜欢的画面,相机会让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这一刻。
这和彼得·马修森的《雪豹》那本书的结尾很像,当他和乔治· 夏勒博士历尽千辛万苦走到目的地水晶山的时候,他瘫坐在寺院的前面,这时候当地人问他:
“你来做什么?”
“找雪豹。”
“那你找到了吗?”
“没有。”
“那岂不是妙极了。”当地人说道。
-分割线-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现已上架当当网,点击链接(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 (700多个高原物种,1000多张精美图片,呈现壮阔土地上的缤纷生命!“天际线”丛书)-当当网 (dangdang.com))即可参与预售。开学季活动期间,一本仅需53.5元。希望各位读者在翻开书页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三江源的壮阔与美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内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