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谷间的故事 | COP15“共生智慧”本土社区主题边会回顾

2022-12-12

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二阶段开幕,超过1万人汇聚蒙特利尔。大会既包含各国代表对《生物多样性公约》尤其是今年目标达成的《后2020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过程,不同的观察员机构包括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企业等等都可以申请边会、论坛等等方式参与和表达。

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13:15,以“共生的智慧:本地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统、贡献和未来”为主题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边会在中国角顺利举办。本场边会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农民种子网络、三戋川工作室、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华泰证券和乐施会联合主办,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肯尼亚Ogiek民族发展项目、塔吉克斯坦Kudak va Jomea机构、秋笔摄影工作室和Celu工作室、耶鲁大学等联合协办方派代表出席边会并发言。由于时差原因,本次边会没能直播,因此我们将其中精华内容在此进行回顾。

边会宣传图

与会机构代表围绕原住民与本土社区的传统知识、治理与可持续利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详细介绍了来自全球的社区保护典型案例,深入讨论如何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和本土社区合作,建立长期的伙伴支持关系,共同实现将本土社区的参与和共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主流化的目标。

在致辞环节,山水理事长孙姗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进行了开场致辞。孙姗首先感谢了蒙特利尔的原住民对这里土地的呵护,介绍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基于社区的工作模式创新自然保护解决方案的初衷。她引用数据强调原住民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5%,但是保护了80%的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是其各自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亲自参加这次聚会,此次会议将尽最大努力传达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信息,讨论以社区为基础以及土著主导的保护,并希望将智慧和灵感的源泉贡献给我们的当地合作伙伴。这是为什么本次会议的名称为“共生的智慧”。本场边会的目标在于连接,将各个利益方联动起来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对话

山水理事长孙姗女士致辞

徐光理事长首先代表此次边会的9个主办方向现场和线上参会的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表示地方社区与当地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框架(GBF)讨论中充分发出自己的声音,更要利用传统文化和知识在现场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与各利益相关方共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积极配合“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顺应国际潮流,开展了许多促进地方社区生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尤其是在联合国CBD秘书处和中国生态环境部支持指导下,与桃花源、山水等相关机构通过广泛的全球征集和认真评选,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其中就有许多呈现了全球范围内地方社区成功经验的优秀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和模式。徐理事长呼吁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支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地方社区争取更多的惠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权益,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社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特才智,共享各地方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致辞

 致辞之后,来自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联盟ICCA Consortium的Carolina Rodriguez和北京大学教授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进行了主旨发言。

Rodriguez女士分享了亚非拉各地十多个原住民民族对于自然和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从刚果的把森林作为社区人民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到厄瓜多尔的亚马逊雨林里七个民族共享智慧保护雨林的故事。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联盟以“生命之域”一词为中心,积极开展支持原住民与本土社区的工作,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生产。

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联盟Rodriguez女士发言

吕植教授分享了她在保护学领域研究的心路历程。她介绍了自己在藏区三江源结识并一起工作的两位“环保老师”以及从他们哪里学到了藏族文化传统里神山保护、众生平等、利他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每一天都是环境日”。在这样的价值观前提下,社区自发开展的一系列包括社区保护地的行动。。她还介绍了在四川熊猫分布区的关坝社区结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蜂蜜产业,不仅保护了本土的蜂蜜种群、森林和野生动物,还增加了人们的收入。这个举措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社区因此获得森林保护的补贴。因为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关坝正在成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村子的整个生活面貌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吕教授说到:“不论什么背景的社区,我们都看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给人类支持”。 

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教授发言

边会的后半段议程由来自世界各地的9位发言人讲述了他们在各个保护区、原住民社区工作研究的案例和故事。

来自肯尼亚的Ogiek民族发展项目执行主任Daniel Kobei介绍了原住民在OECM中的作用。Ogiek民族遵循着游猎、游牧、和渔业三种传统生产方式。该发展项目通过建立社区森林巡护队,培训宣传社区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他们结合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年轻人的力量发展创新的蜂蜜产业和其他可持续替代生计。当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这些项目。

肯尼亚Ogiek民族发展项目执行主任Daniel Kobei发言

Samuel King是耶鲁大学宗教和生态学论坛的研究员,他分享了印度Adivasis民族的传统与挑战。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印度中部最茂密的连续的森林,当地人60-70%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森林资源。森林不仅给Adivasis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是他们采集药物,进行传统文化仪式的地方。然而,这片森里储藏的13亿吨煤矿资源也引来了许多矿业项目,导致超过半数的人们被赶离家园。Samuel呼吁各地政府在开发经济发展项目的同时,需要优先关注本土居民与他们的土地和水的连结,毕竟“原住民保护着世界上80%的生物多样性“。

耶鲁大学宗教和生态学论坛研究员Samuel King发言

来自中国农民种子网络的田秘林分享了广西三娘湾海岸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生计框架。农民种子网络在保护项目中全面结合各个利益相关方,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她着重介绍了三娘湾的中国鲎保护项目和通过传统文化梳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社区渔业资源。新兴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包括生态种植和海洋环境管理,结合教育和实践让游客,尤其是孩子,参与进来,体验并学习可持续生活方式。

中国农民种子网络田秘林女士发言

秋笔和田川是来自中国的两位女性艺术家,她们分享了自己作为非自然保护工作者对于生态保护的理解。秋笔是一名人文摄影师,她讲述了自己在青海玉树的嘉塘保护区拍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气候变化对于牧民的影响。她把这些故事用影像的方式,从山区带到城市,唤起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意识。田川是本次大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影像展位的策展人,为我们介绍了影像展灵巧的构思。展位以各地影像和手工艺品为线索,引导观众进入中国的秘境——墨脱。还有巨大的少数民族女性肖像图,需要观众手动翻页参观,由此通过让观众主动改变身体的行为来和这些本土民族和自然景象产生连结。

秋笔女士分享在嘉塘草原拍摄的影像

田川女士介绍影像展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为本次边会视频致辞,并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以农牧民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所开展的诸多实践。通过“一岗一户”的方式,让牧民作为公益管护员成为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和守护者。除此之外,孙立军副局长还介绍了特许经营、草原治理等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实践案例,包括澜沧江源雪豹监测,昂赛大峡谷自然体验,环境教育、马队上的巡护队等。这些工作让本地牧民有了保护家园的参与感,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保护活动,他们与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视频发言

华泰证券公益项目负责人韦晔介绍了“一个长江”项目的承诺与实践,从社区保护的视角分享了项目案例:武汉市观鸟协会对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保护,以及“一个长江”奖学金获得者通过影像激发牧民保护行动。此前,华泰证券提交了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承诺,展示了中国证券行业助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华泰证券公益项目负责人韦晔视频发言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介绍了在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的社区保护实践,包括在云南孟连黑山社区、甘肃李子坝村、墨脱门巴族社区、青海嘉塘草原和昂赛大猫谷的案例,并发布了2021企业生物多样性压力报告,呼吁更多企业在选址、建设、开发过程中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的影响,并希望更多的企业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数据进行披露,减少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转型风险,促进社区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视频发言

来自塔吉克斯坦保护机构Kudak va Jomea的负责人Qurbonidin Alamshoev博士视频分享了雪豹的社区保护尝试。他说到,早些时候雪豹在帕米尔塔吉克人中被认为是神圣的,但最近人们开始将它们视为普通的捕食者,这成为它们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在普通民众中收集有关雪豹和野生动物的知识,以书籍、小册子和电视电影的形式出版,在最偏远的地方组织雪豹节,可以引起公众对保护雪豹重要性的关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 GEF SGP)和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山水作为技术支持方与塔吉克斯坦本土NGO Kudak va Jomea在社区参与的雪豹监测、生态旅游等方面开展了合作。

塔吉克斯坦保护机构Kudak va Jomea负责人

Qurbonidin Alamshoev博士视频分享

在精彩的案例分享会之后,我们进入了边会的最后一段议程——圆桌对话。吕植教授提问在场的五位嘉宾:“原住民的自然知识和你有什么联系?你如何支持他们的保护方式?

耶鲁大学研究员Sam分享了他对于原住民“主体性” (subjectivity)的感悟,他认为我们必须从原住民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世界观,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一起保护生态环境。

来自全球环境研究所的彭奎博士以东南亚各国为例,提问现场观众“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当地社区?”。正是因为许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其他地区的环境为代价,破坏了许多原住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我们更有责任要参与到原住民社区保护工作中来。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项目总监蒋泽银分享了正在三江源、秦岭、云南等地的物种和文化保护项目,讲述了阿拉善SEE企业家积极和老百姓一起发展产业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家芦明一分享了自己和丈夫Ceyln Bricker用艺术的方式把可持续发展这一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的经历,并说“保护的意识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去认识并理解它”。

最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徐晋涛教授从林权改革的角度讲述了让村民自主管理森林好处。“分权让利和分权放利对于保护都是有好处的”,政府应和村民多进行沟通教育,由村民积极主动地保护森林并保证村民能从中获益,这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建立森林碳汇也是至关重要的。

嘉宾们圆桌对谈现场

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本土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展望的边会主题得以全面延展,国内外与会嘉宾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超过50个参会者参加。期待更多的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关注和推动本土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与会者合影

与此同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在COP15会场布设了同一主题的展览“#共生智慧 #sharedwisdom”,通过在全球征集的社区影像展现原住民的生态智慧,并邀请与会代表分享来自自己社区的智慧。疫情尚未结束,世界面临多重危机,自然保护挑战巨大。我们感谢合作伙伴并肩前行,各级政府,原住民社区,科研单位和私营企业参与贡献自然保护,成为引领者。我们深深感谢支持本次活动的合作伙伴,以及用相机和艺术记录生态智慧的艺术家和创作者。这些慷慨贡献,让高原山谷间的故事走入此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缔约国大会的会场。

来自坦桑尼亚的参会者在展览上用本土语言写下”共生智慧“

文字整理/陆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