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经营、金融投资如何良性互动?

自然观察
       2023-02-03

写在前面:

2022年12月19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各缔约方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昆蒙框架”),致力于在2030年之前保护地球30%的土地、沿海地区和内陆水域,并减少一半的食物浪费

如何落实这一历史性的框架?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更在于在生产、消费和发展中做出变革性的改变。在第二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媒体、学术、保护、投资界的专家代表,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良性互动进行了开放讨论。 


圆桌对谈视频链接

主持人介绍

李箐

曾先后任《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财经》杂志首席证券记者。2009年11月至今,在财新传媒先后担任首席证券记者、证券新闻部主任、财新传媒副主编;长期关注于金融领域,关注重大证券新闻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以及利益争端,力图还原资本市场中复杂的利益格局,揭露不公不平现象,坚守独立媒体原则。

 

嘉宾介绍与发言概述

吕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联合国生态修复十年 2021-2030 顾问委员。致力于自然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的连结,寻求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证据的实用解决方案。

 

“发展转型比如何保护更重要”

本次COP15会议与昆蒙框架意义最深远的成就,是反思和探讨了人类与自然长期以来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替代“二元对立”的观念,形成了以“地球母亲”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政府、企业、公众各方都肩负着推动“自然向好”的责任——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真正内涵:促进“自然向好”,只靠保护行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展要做好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与保护行业的资金比例悬殊。推动经济发展行业中大量的资金投向自然友好的项目,可能比我们只做保护更重要

“社区参与保护需全社会支持”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着传统的经验与智慧。要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的“保护地球30%的土地、沿海地区和内陆水域”的目标,需要当地社区和土著居民深度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来,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的保护手段、恰当的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在更多区域实现真正的有效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社会的责任,而重点保护地区的发展模式受到更多的影响,当地老百姓是有一定的利益损失的。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来支持本土社区参与保护,这是发展中公平性的要求。

“责任投资市场需政策培育,生物多样性监测值得资本关注”

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如何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投资机遇?从政策角度,相关ESG投资的政策应当从“鼓励为主”转向更刚性的方向,从而培育起以生物多样性影响监测为依据的投资市场。这种情况下,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行业将产生一批就业机会,值得从投资的角度来关注。相比碳交易,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标更加复杂,而土地占用、保护面积这样的空间指标更容易被市场理解,可以从这些空间指标的量化开始着手,探索着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体系。

房志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是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中国第一家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第一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1992年获得联合国环境大奖之后设立的一个国家级、国际性基金会。 

 

“企业应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做好风险管理”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着多层次的区域生物多样性风险。在项目施工建设、投产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从几个方面管理风险:第一,要注意避开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划定的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这些区域保护管理措施已从过去的弱管理或“虚化管理”变为现在的刚性管理或“高压线”;第二,各级政府、利益相关方划定的OECMs(指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也应引起重视;第三,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用地空间,后者也有法定的保护程序,需要引起警示。

“社会组织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可为”

除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执法外,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国内,对于平等的交流、换位的思考,社会组织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宣传,让社会各界真正认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中国的优势是”自上而下“的动员,而“自下而上”的保护行动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组织的协调,需要深入基层做工作。此外,社会组织要加强与各方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沟通的平台,做好企业、政府、民众之间的桥梁。

赵伟健

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ESG业务负责人。万得资讯致力于为金融专业人士提供及时准确的资讯信息和交流平台。Wind资讯金融终端现服务于中国市场90%以上的金融机构、主流金融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市场超过70%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各大知名金融机构。

 

“生物多样性纳入ESG评级亟待政策指引”

现行ESG评级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明显被低估。主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在生物多样性的治理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指引。在联交所、GRI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主流信息披露指引当中,也缺乏类似碳排放的清晰指引和定量指标。这给上市公司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挑战。

“风险评级与投资产品未来可期”

昆蒙框架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降低生物多样性风险,我期待看到生物多样性在ESG评级体系中的重要性、独立性有所提升。目前,生物多样性仅作为整个ESG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间接地帮助投资者作出决策;而随着生物多样性日益主流化,金融界能够逐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ESG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推动评级机构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面向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投资产品。万得与山水在这方面率先开展了合作探索,将万得ESG数据、股权关系、地理位置等综合数据与山水自然观察数据库进行分析整合,力求更好识别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相较于碳中和、ESG挂钩的金融产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是更加具象化的议题。未来,金融评级机构在这方面建立ESG评估体系、开发产品,可以更好地教育公众,引导投资者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已告一段落,进一步探讨细分领域议题的系列主题研讨会也将陆续展开,希望通过学术、保护、投资、产业等多方不断的跨界交流,推动资本向善、自然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