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嘉塘草原迎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枯黄的草地、肆虐的狂风、被雪包裹的一座座小山尖,置身其中只感受到大自然的“冷漠”。而在山脚下,靠近村道边一座粉红色的房子在阳光下分外明亮,屋子里亚玛索那和她的姐妹们正在埋头干活,将做好的毛毡产品分类放入包装盒里,她们难掩地雀跃中又带着一丝不确定,问我:“这批产品是要寄到北京去了呗?”自2021年11月我们开始在珍秦二村正式发展妇女手工艺以来,嘉塘保护地的妇女手工艺小组已经成长为如今的“称多嘉塘登嘉拉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这里阿姐们用产自牧区的牦牛绒作为原材料,制作毛毡手工艺作品。2022年12月,这些作品开始尝试走出牧区,进入市场售卖。
回到一年前,村道边的这座粉红色小屋还只是一座荒废的房子,这群阿姐们也只会因共同的舞蹈爱好偶尔聚集在一起。
亚玛索那是舞蹈小组的带头人,平时家务活儿没那么忙的时候,她会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跳舞。之前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她们都会自发聚在一起搞搞联欢,这时家里的男人们也会被叫来帮忙,村里的领导也会一起来欢庆。看着这群充满活力的妇女,大家想,如果社区妇女也能成为保护地的一股力量,是不是也挺好?
自2017年开始,位于嘉塘草原上的珍秦二村开始了社区保护之路,但从社区监测、放牧管理、反盗猎巡护到退化草场生态恢复等保护工作,参与其中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中绝大多都是男性。2020年嘉塘保护地成立了由12名男性村民组成的共管委员会,他们负责推进社区的保护工作,不参与村委选举等其他涉及政治和利益分配的事宜,具有其合法性,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
由于家里的男人需要承担放牧工作,一旦当放牧与社区其他保护工作有冲突的时候,女人们就会顶上去帮忙做社区工作,久而久之在捡垃圾的队伍里、在黑颈鹤监测的队伍里、在种草的队伍里也陆续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在牧区,长期以来的家庭分工模式是女主内男主外,女性承担家务、照顾孩子,男性负责放牧、接送孩子、外出做生意等。外出社交的男人回到家里,往往会跟妻子分享在外面的所见所闻,一次牧民游学考察活动,共管委员会的阿吾们了解到其他牧区的牧民们在发展特色手工艺,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嘉塘社区的妇女圈流传开来了,阿姐们非常兴奋,心想: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做呀!于是她们向丈夫表达了也想尝试做特色手工艺的想法,丈夫们又把妻子们的想法反馈到了村委。就这样,一颗想要通过创作手工谋求更多发展的种子在村民心里萌芽了。
听闻村里阿姐们的想法,我们去拜访了妇女舞蹈小组的带头人亚玛索那,她家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怀着好奇与期待,我们终于在小卖部见到了这位传说中“又会织毛衣,又会做藏袍”的巧手阿姐。踏入这间小卖部,只见一个不大的屋子里,东西按篮或按箱整整齐齐分类摆放在货架上,地面也铺上了藏式地毯,亚玛索那穿着一身藏袍,脸上还画了点淡妆,一时间我真为几分钟前对牧区小卖部 “脏乱差”的刻板想象而感到懊悔,也对这位能干的老板娘增添了更多好奇。同事用藏语跟亚玛索那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表示想听听她对手工艺发展的设想,很明显能感受到她的眼里顿时有了光亮,一边笑盈盈地看向我,一边连连点头,离开时还从货架上抓了一把大白兔奶糖塞到我们手里。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连续走访了好几处手工艺制作小组,学习他们的运营和发展经验,中间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亚玛索那那双闪着光的双眸,在很多时刻成为我们未曾停歇的动力。
10月,我们组织村内领导和亚玛索那等几位妇女小组的核心成员,一起召开了一次意向交流会议,大家一致赞同在嘉塘保护地内开始手工艺品制作的尝试。在初期,大家计划先用产自高原本地的牦牛绒来做一些简单的毛毡产品。在意向交流会后仅仅五天,我们就召开了嘉塘妇女手工艺发展筹备会议。这一次,包括我们工作人员在内,还有村委会代表、16位妇女代表,共21人参加。
会议就手工艺发展前期筹备工作和责任分工展开讨论,并选举了妇女手工艺小组负责人,不出意料地,亚玛索那全票通过了。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村书记批准了将村里原本用来做文化活动室的房子——那座粉红色小屋,提供给妇女小组建立手工艺工作室。本着依靠牧区自产资源,减少对于当地环境压力的初心,小组也承诺在正常运营后,将一定收益贡献给嘉塘保护地的社区保护事务。尤记得在几个小时的会议中,阿姐们不断地重复着“哦呀”(好的)、“噶真切”(谢谢)。
很快,我们就见识到了藏族阿姐们的 “速度”。会议第二天早上10点,16位阿姐就齐聚工作室,带着扫帚、铲子、锤子开干了。彼时,我们都对未来怀着无限的憧憬,但我知道我们的那份期待和阿姐们相比仍是不一样的份量,她们或许即将迎来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营生。
妇女手工艺小组成立后,亚玛索那带领大家一起制定管理制度,还选出了专门记录出勤的负责人,在每一次集体干活的时候都会点名记录,来不了的阿姐就让家里的丈夫或爸爸代替出勤。在搬运、安装工作设备的时候,家里的男人也被叫来帮忙,谁也不会计较有没有耽误家务,也不会计较谁家来的人少,谁家来的人多。在这里,阿吾们看到了自己妻子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村里正在发生的事,这间工作室也从女人们的变成了大家的。
人员和工作室都筹备好了,阿姐们又开始着急了:“我们现在要干点什么呢?”“手工艺难不难,怎么学?”最后大家讨论决定,先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视频,我们也着手开始采购练习的材料和工具。首先是塑形练习,先学着用牦牛绒扎成圆锥、圆柱、球体等立体几何形状,但很快阿姐们就不甘止步于几何造型的重复练习,她们要求拔高训练。于是我们把嘉塘草原最出圈的明星——藏狐,作为第一个临摹对象,让阿姐们结合照片和网络上关于狐狸制作的视频开始练习。就这样阿姐们开启了藏狐毛毡的探索式学习,全靠自己摸索的学习过程虽然产出了一批表情“邪魅”(藏狐自己看到都要哭)的手工艺作品,阿姐们也一度陷入制作瓶颈,但这段经历也让我们见识到阿姐们的乐观和心气,明明上一秒还在唉声叹气,唱唱歌、说笑一阵后,就又能再次全情投入其中。
手工艺品初期练习产品:几何形状、藏狐、艾鼬、牦牛等
为了帮助阿姐们接受更专业的培训,2022年夏天,我们从杭州邀请了专业的毛毡手工艺老师林仪来嘉塘教学授课,同时也带着阿姐们去当地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手工艺合作社考察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磨练,阿姐们的产品也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嘉塘草原上这群阿姐的故事也逐渐被人知晓,她们的产品来到北京、杭州,甚至漂洋过海抵达蒙特利尔COP15的会场。尽管手工艺发展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发展势头喜人,但自发组织的手工艺小组没法直接接受资金收益,也缺乏独立面对市场时的议价与合作保障。有些阿姐因为肩负着大量家务活,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也在这一年无奈退出了手工艺小组。
针对这个问题,村里建议妇女手工艺小组可以成立自己的合作社,拥有一个法人主体来独立运营,让大家心中都有个安定感。于是亚玛索那开始召集妇女小组的成员及成员们的家人共同讨论成立合作社事宜,最后经多次开会讨论,克服层层困难,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称多嘉塘登嘉拉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了。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2人,年龄层覆盖60后到90后,均是从妇女手工艺小组一路坚持走来的阿姐。截止2022年底,合作社生产的400个毛毡产品已进入市场售卖,估算收益达3万余元。
合作社前的空地上,阿姐们每天中午吃完饭都会在这里跳上几支康巴藏族舞蹈,然后再有说有笑地开始下午的工作。这儿的氛围吸引着周围牧民的围观和加入,有时候舞蹈结束后他们也会顺便溜达进社里看看这群阿姐们到底在忙活些什么。家人们时不时会来送点糖果给大家解解乏,得到最亲的人的理解和支持,阿姐们更有干劲了。
村里的文化文艺活动,合作社也常常被邀请带着作品去做展示。2022年夏天的嘉塘草原赛马节,合作社也作为珍秦二村的一个展出单位,在活动现场进行为期两天的作品展示。阿姐们提前两天就去现场参与布置,还约定好都要穿最隆重的藏袍去活动现场。合作社负责人亚玛索那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每个人的分工都安排妥当:年纪稍大的阿姐和手艺更精湛的阿姐负责在现场制作产品,向游客展示毛毡制作;收纳能力强一点的阿姐负责现场产品的摆放和整理,保证产品不遗落在活动现场;其他阿姐在现场接待来往的客人,向他们介绍产品和合作社的工作。看着眼前在现场忙碌穿梭,不亦乐乎的阿姐们,一下子回想起一年前她们在会议上常常提起的:“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情能被村里更多人知道,也希望将来会有年轻人对它感兴趣,愿意加入我们”“我们在草原上生活一辈子了,我们希望未来也能有人继续守护这片草原”“如果合作社将来发展好了,我也想让我女儿加入进来”……
合作社“小有名气”之后,我们开始在牧民合作社培训的会场看到了更多阿姐的身影,在社区保护地年度会议上第一次听到阿姐的发言。无论是社区的其他公共事务,还是保护工作,开始有人提起阿姐,想到阿姐,倾听阿姐的想法和建议。虽然,阿姐们只是从繁忙的家务中短暂地抽身出来,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但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牧区藏族女性的力量,她们用对家乡的爱、对家庭的爱,用挤牛奶、打酥油的双手,再次创造了艺术与幸福。
妇女合作社的阿姐们与共管委员会小组的阿吾们一起参与社区保护地年度会议
感谢从合作社刚有雏形开始,就一直支持我们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称多县人民政府、蚂蚁森林以及山水战略合作伙伴华泰证券。能和大家一起走过这段路,见证合作社从无到有的过程,感受到阿姐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和发自内心的喜悦,同作为一名参与自然保护工作的女性,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