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野趣在哪里|北京“荒野”征集阶段性汇报
写在前面:
城市中到底有没有“荒野”?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会想当然以为“没有”。也难怪,在城市这样纯人为建立起来的空间里,植被很多时候都呈现为千篇一律“整洁”,乃至“完美”的景观。但这其实意味着物种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单一,是对人工管理过度依赖的结果。
不过在庞大的城市系统中,依然有不少碎片化的荒野景观幸存于其中,尺度或大或小,从城市公园,到闲置棕地(老旧工厂、废弃铁路),再到路边、河沟、小区绿地等,其未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以及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令组织并亲自参与调查、整理信息的我们感到无比欣喜和欣慰。
01 令人眼前一亮的城中野趣
2022年8月,我们在山水公众号发布了北京市野趣绿地征集,截至12月31日,共收到29份回复。看完之后,只想感叹一句——永远可以相信那些热爱自然的志愿者们发现美的眼睛!
大家分享了因无人管理而自由生长演替的待建设用地、废弃的高尔夫球场和苗圃、公园里游人不太光顾的自然角落,还有热心小区居民参与保留的撂荒树林、人工湖中的芦苇丛以及自然爱好者自发在单位后院挖的小水坑。此外,还有几片位于河湖边的“滩涂-草滩-灌丛-林地”的过渡生境,虽然回收问卷数量不多,但其丰富程度让我们眼前一亮。
这些不为人关注的区域成为鸟类驻足停歇的食堂和繁衍后代的小窝,刺猬、黄鼠狼、鼹鼠、蒙古兔等小型兽类也隐藏其中。脑补一下,当忙碌一周的你,步入这些看起来“素面朝天”、“杂乱无章”的地方,耳边虫声窸窣,高及脚踝的野草勾住裤腿,一只叫不出名字的蝴蝶从眼前飞过,实际上此时你早已在无意间服下了缓解“都市症”和“内卷焦虑”的一丸良药。
依照不同类型的生境,我们在这里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向大家介绍在城市中常见的“荒野”类型,以及它们呈现出的丰富样貌(为了保护志愿者的隐私,具体地点已做模糊处理)。
类型1:无人管理待建设用地&废弃绿地棕地
地块特色:
这类生境通常无人管理,能够在区域内发生自然演替,呈现出高生物多样性的状态。
多样性潜力:
如能维持原状或在再次被利用时保留一些自然演替发生的空间,将能够成为支撑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类型2:公园&小区里留野的绿地角落
地块特色:
这类生境通常出现在人居较密集的地方,容易发现、抵达、参与保护。
多样性潜力:
哪怕是小片的野生乡土花草组合就能为传粉昆虫提供食源和蜜源,面积不大的完整乔灌草结构就能吸引来众多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从而提升该区域物种的丰度和多度。
类型3:城市小型河渠自然过渡带
地块特色:
河道边未硬化的、有一定植被覆盖的缓坡和泥滩等。
多样性潜力:
对于城市河道,虽然有时难免进行一些硬化,但对河堤的角度稍有调整,在其上覆盖植被,就能成为动物可以接近水源的栖息地。
类型4:郊野半自然的湖河湿地
地块特色:
多为未经硬化的裸露河滩、湿草地,河岸边多有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浮水沉水植物丰富。在河流改造和补水操作中常被淹没,是城市中日渐稀缺的生境类型。
多样性潜力:
能构成较为完整的半自然-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河岸边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能够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也能为蜻蜓等繁殖提供支持,而宽阔的水面和浮水沉水植物能为雁鸭科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的条件。除此之外,湿地还能为爬行、两栖动物等提供栖息空间。
类型5:自发营造的小水坑
地块特色:
由城市中的自然爱好者自发营造,用于兴趣观测。
多样性潜力:
公众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喜爱,站在其他生命的角度认识到城市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进而科学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让同样生存在城市中的鸟兽不因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满足而丧命。(来自南京的自然爱好者嘉美猫在离家1公里的一处小树林中挖了一个小水坑,并用两台红外相机记录下了光临小水坑的37种野生动物的故事。)
02 充满希望的“夹缝中的自然”
我们进行“荒野”绿地征集的初衷是希望保留这些城市中稀缺的充满野趣的自然景观,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热爱自然的人。实际上,这些“夹缝中的自然”不仅与野生动植物进行互动,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这些与自然开放式的互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以及对身处高压下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但这些藏在高楼大厦之中、顽强自生的“野地”却常被认为是不干净整洁、多蚊虫的不宜居环境,或甚至被看做是经济或社会倒退的象征,而不受管理者和公众喜爱。
其实在中国,这种高强度人工管理的理念是近代才有的西方舶来品,而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从未有单一栽培和大面积草坪的景观。我们甚至会更偏好使用多种乡土植物混合栽植,以营造整体环境的生态性和“品格性”。所以无论是颐和园、北京大学所在的燕园等古代中式园林,还是紫竹院、玉渊潭这样于近几十年建造起的城市公园,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表达。意料之中,它们也无需经过特别改造,就能成为城市里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天堂。
可喜的是,在学术领域,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如何提高公众对于野趣绿地接受度的研究。他们的结果表明,如果设计者能将野趣作为特意设计的一部分,或者设置一些科普标志,表明这些区域是被有意保留而不是被忽视时,大部分人会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自然的景观。因此,如果能用乡土植物和古典传统的中式造景及养护理念进行设计推广,唤起人们对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家国”的文化自信,这些野生的城市植被也会更受欢迎。
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宣传,告诉大家在城市中保留野趣的意义,启封大家的自然印记,召唤更多人加入我们,发现自然之美并保护这些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03 发现你身边的“秘密花园”
看了我们征集的例子和解读,您是否有想起一些熟悉的“秘密花园”呢?我们的征集会持续进行下去,欢迎坐标北京的朋友加入观测行动。
也许你只是偶然路过或短暂驻足,便见证和参与了一小段有关其他物种茁壮生长、轰轰烈烈的生命历程。在城市的小小角落里,很多事在悄悄发生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又将重新焕发生机,带着您欣赏美的眼睛去寻找自然吧!
向我们提供它的几张生境照、定位和简短的描述即可帮助我们完善首都野趣绿地分布,我们也将为保留这些您喜爱的野趣绿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您需要上传
「北京野趣绿地征集问卷」
可以怎样持续行动?
不论您是否提交问卷与我们分享观测的喜悦,都可以继续关注您发现的野趣绿地,了解它一年四季的变化,了解它的管理单位、用地类型和使用规划,如果您发现这片“自留地”或“秘密花园”是某种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的话,可以向我们或相关管理单位提出保护建议。期待您的关注与分享。
-END-
撰文/杨晓彤
编辑/淡饰
参考文献
[1]de la Fuente de Val, G. (2023). The effect of spontaneous wild vegetation on landscape preferences in urban green space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81, 127863.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3.127863
[2]Leopold, A..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wilderness. A case for wilder urban nature.
[3]Martin, V. G., & Hill, M. (2021). Urban Wildness – A More Correct Term Than “Urban Wildernes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1), 80.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30022
[4]Myers, Z. (2020). Wildness and Wellbeing: Nature, Neuroscience, and Urban Design. Springer Singapore. https://doi.org/10.1007/978-981-32-9923-8
[5]Naiman, R. J., Decamps, H., & Pollock, M. (1993). The Role of Riparian Corridors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3(2), 209–212. https://doi.org/10.2307/1941822
[6] Yang, F., Ignatieva, M., Larsson, A., Xiu, N., & Zhang, S. (2019).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of Lawns in China.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25(1), 23–54. https://doi.org/10.3197/096734018X1513794959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