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熊猫|从“难窥真容”到“不被打扰的相逢”

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2023-04-16

一提起大熊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和陕西,然而,在中国,野生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的岷山山系起源于甘肃,地处岷山东脉北坡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隐藏在岷山山系中最为原始、栖息地质量最好的熊猫秘境,也是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保护区。或许是甘肃的大熊猫太难得一见而总是被人们遗忘。

大熊猫在甘肃的最早记载见于1934年李概士《中国西部动物志》中提到“1892—1894年M. M. Berezovski在甘川交界(白水江地区)的地方见到这种野兽”。系统的调查研究,解放前从未有人做过。直到20世纪50—70年代初,才有资料记载:甘肃文县白水江以南(现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的13个乡镇范围内均有大熊猫分布。

保护区云海缭绕

为了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状况,甘肃省已开展了四次全省范围内的大熊猫调查工作。

第一次大熊猫调查:1974—1976年,甘肃省珍贵动物调查队在全省开展了包括大熊猫在内的珍贵动物调查。调查表明,大熊猫在甘肃境内有三个不连续的分布区:迭部的多儿沟和舟曲的拱坝河上游;文县白水江以南的白马峪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及碧口、中庙一带;白水江北岸包括文县城关北面、尖山至口头坝一带山地,种群数量为301只。

第二次大熊猫调查:1987—1988年开展,大熊猫种群数量为96只,主要分布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迭部和舟曲二县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

第三次大熊猫调查:2000—2003年开展,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17只,其中白水江保护区102只、尖山保护区1只,迭部县11只,舟曲插岗梁1只、武都曹家河2只。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2011—2014年开展,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32只,其中白水江保护区有110只,占全省野生大熊猫总量的83.3%;其次是多儿保护区9只、阿夏保护区4只、插岗梁保护区4只、博峪河保护区和尖山保护区各2只;裕河保护区1只。

从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看,甘肃省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32只,种群平均密度为0.0699只/km2,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387只,种群密度为0.0684只/km2。从以上数据来看,甘肃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是高于四川的,而且甘肃的大熊猫主要集中在白水江保护区。这样想来,白水江保护区野外大熊猫的遇见率应该很大吧。但现实情况是,即使专职监测人员,有人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一次野生大熊猫。甘肃有7个大熊猫保护区,有遇见或目击野生大熊猫的记录少之又少,难道甘肃的大熊猫就这么难得一见吗?

监测员很难亲眼看见大熊猫如此悠闲的模样

甘肃的大熊猫都生活在岷山山系,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5588米,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大部分为岷山北坡,只有白水江保护区的李子坝区域属于岷山南坡。

岷山为强烈隆升的褶皱山地,巨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这里沟壑纵横,沟深谷狭,到处是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恰恰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交通闭塞,密林深邃,一年中气候相对较为稳定,形成了一个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生息的隐秘生存家园,保留了大熊猫栖息的原生环境,对这个古老的孓遗动物种群的生存比较有利,故这个区域迄今仍保存了相当数量的野生大熊猫。

保护区的崇山峻岭

复杂的地理环境、相对稀少的种群数量、大面积的栖息地,独居的特性,形成我们在野外遇见大熊猫的第一难。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寒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中,海拔1600—3200米之间,主要活动在海拔2200—2600米之间。无论出于哪个海拔和生境,大熊猫均喜欢选择在乔木郁闭度适中、竹林长势良好稍密集、中高半阴半阳坡位,坡度20度左右、距离水源较近的栖息地中,而在这样的栖息地中,竹林密布,可见度最多1—3米,就算大熊猫在离我们不远处,我们也很难发现它的身影,除非和大熊猫撞个满怀,这是我们在野外很难遇见大熊猫的第二难。

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

大熊猫视觉退化,但听觉和嗅觉却相当灵敏,外表看似笨拙,在野外的栖息环境中行动却相当敏捷,所以在野外环境中总是大熊猫先发现我们而躲蔽起来,而不是我们先发现它,这是很难遇见大熊猫的第三难。

大熊猫黑白相间的外表加上圆圆的脑袋很是讨人喜欢,就是这黑白的外表却让它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这是我们很难遇见大熊猫的第四难。

岷山区域生活的大熊猫很少有固定的巢穴,因为天然形成的石洞和树洞相对较少,往往是在竹林内用竹子掩饰做为短期巢或产仔巢,有极好的隐藏和伪装作用,这是我们在野外很难观察到大熊猫的第五难。就这“五难”,让保护区的职工都与大熊猫无缘相见,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去野外监测大熊猫,虽然他们不一定能遇见大熊猫,但是可以通过其遗留的粪便、食痕、足迹等其他的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从左至右依次为野外大熊猫的爪痕、食痕、卧穴、新鲜粪便

 

不仅仅是大熊猫,其实大部分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兽类都是“难得一见”的,即使是我们常说的泛滥成灾的野猪,也是经常见到它糟踏庄稼后的场面,很难见到它的真容。其实,我们很难遇见野生动物真容,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人类的聚集地并不重合。当我们能频繁地遇见野生动物时,一定是我们进入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是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导致人兽冲突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野生动物为了适应与人类冲突的发生,经过长期进化逐渐演化出人们难得一见的生物系特性。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秘境之眼,不被打扰的相逢”成为现实,有着“秘境之眼”之称的红外触发相机在野外调查的运用,满足了人类对自然科学探索的渴求,我们得以把视力延伸穿透秘密丛林,“窥”到以往不为人知的野生动物世界。甘肃大熊猫从“难得一见”到“不被打扰的相逢”,野生动物家园神秘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

从2009年第一批红外触发相机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到第一张大熊猫的大头照,到后来的两只大熊猫亲密照、带幼崽的亲子照、蹭屁股的嗅味标记照、争夺配偶的挂彩照等等让甘肃的大熊猫一下进入大众视野,从难窥到易见变得触手可及。

熊猫大头照、两只贴贴熊猫、高难度嗅味标记动作(从左至右)

 

红外触发相机总是带给我们一次次的惊喜,从被认为是夜行性的金猫被证实白天活动的多,到被认为不下树的金丝猴被拍到大部分时间在地面活动,各种野生动物的秘密在被我们一一揭开。在无人打扰的自然世界里,野生动物如模特儿出场走秀般,在相机中留下自由随意和矫健敏捷的身影,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精彩和神奇。然而,对这片土地的科学探索只不过是掀开了自然奥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自然密码还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猫、金丝猴、绿尾虹雉

 

撰文/何礼文

图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