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村的故事:一群蜜蜂,一片山野,一段历史

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2023-05-20

写在前面/

5·20是世界蜜蜂日,一个甜蜜的日子。而朝阳村是一个盛产甜蜜的村庄。在这个日子,我们想邀请大家来一起听一听朝阳村蜜蜂与蜂蜜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关于社会和时代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

去到朝阳村之前,我听说那里有纯净香甜的蜂蜜,有勤劳朴实的养蜂人,还有一个自发成立的保护小区。我想知道这里的人们如何成为了养蜂人,他们又为何守护起了这片山林。我想知道这其中的故事,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朝阳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茅坪镇。我们从成都出发,乘坐的高铁列车驶出大巴山脉一串串穿山而过的“新蜀道”,就由巴蜀进入了汉中。列车停靠在洋县,汉中平原的最东端,我们从这里换乘汽车。离开县城不远,蜿蜒的道路就带着我们走入了秦岭的大山。

到了朝阳村,也就换了一个季节。县城正是盛夏,村里却仍有凉风习习。打开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定位会显示“茅九公路”。茅九公路——始于茅坪,终于九池(九池村是这里以前的村名,2015年九池村和三联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朝阳村),这个名字也意味着这里就是秦岭的最深处,再往前便没有路了。然而,在这条水泥公路之前,这里的路曾有着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做傥骆道。而这个村庄也不是那条古道的尽头。古道的另一头是周至,是长安,是关中平原,是故事的起点。

01 古道上的繁荣

同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一样,傥骆道也是翻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蜀道。不同的是,傥骆道最为近捷,却最为险峻,它也由此成为几条古道中唯一没有被现代公路覆盖的道路,而朝阳村也因此才会成为公路的尽头

自秦以来,蜀道的修筑和天府之国的丰饶增强了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也使得巴蜀汉中成为了关中的“天然”腹地。另一方面,关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又突出了蜀道的战略意义。三国时期,傥骆道是魏蜀争雄的军事要道;到了唐朝,傥骆道又成了战时皇家的逃难之路。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国家在高山和密林中开辟、修筑了蜀道。这些蜀道在乱世中一次次被毁弃,又一次次被重建。然而自唐此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蜀道也失去了过往的辉煌,曾经遍布官驿栈道的傥骆道也不再整修,逐渐衰落。

不过,历史从来都不只有王侯将相,这片秦岭深处的山林也从未与世隔绝。古道虽然逐渐失去了过往的政治和军事价值,但南来北往的商人仍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穿梭于蜀道的商人们路过这里,休息在这里,也把商品带来或带出这里。他们从西安运来稀缺的食盐,又从秦岭运走药材和蜂蜜。

古道的延伸提供了贸易的便利,吸引了往来的商人;而秦岭的深山又提供了庇护的屏障,引来了避难逃荒的农民和“占山为王”的土匪。近代史上的兵荒马乱,不可避免地波及了每一个村庄,崎岖险峻的山路这时却成为了一种保护。人们就在这秦岭的大山里,靠着自然赋予的物产,躲避外面的兵役、战乱与荒芜

从蜂场望去,远处平坦的山头上曾是易守难攻的土匪山寨

02 变成资源的自然

待到外面的世界恢复了秩序,山里的自然却不再平静。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一个山村也不能置身世外。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相信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自然不再是难以触及的山野(共处、顺应),而是变成了改造的对象和可被利用的资源。

村庄变成了生产队,茅草屋建成的造纸厂在山林里扎下根来。农民有了新的工作,他们在几十道造纸工序中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但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也还需要靠开荒和耕种养活自己和家人。把造纸厂开在山里是因为这里有着大片的竹林,但这些竹子似乎仍不能够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厂子最终还是荒废了,就像这大山里其他许许多多的造纸厂一样。

曾经的造纸厂在溪水的更上游,早已无人居住

生产队分工合作的力量终究还是不够大,要想真正把自然变成资源,就要打破地理的界限,把原料运出大山。于是公路修通了,只是这条路上走的不再是骡马,而变成了卡车;路上运输的也不再是食盐和药材,而变成了一车车粗大的木头。村民并不想无偿让出自己的资源,他们把林业局挡在了村庄以外,自己修起了出村土路,做起了木材生意。山里的人们过上了被人羡慕的富裕日子。

只是木材带来的财富并没有维持多久,人们意识到森林总会有被砍完的一天。不久,长青林业局转产成为了保护区,天然林禁伐政策也后续出台。突然断了财路的村民只能另谋出路,或者外出务工,或者深耕土地,或者进入山林,拾起传统的捕猎手艺。传统翻山越岭寻找猎物的本领,再加上现代的技术工具,使得捕猎的“效率”大大提升。

同时,现代交通拉近了村庄和外面世界的距离,而外面的世界绝不缺乏对于野味的需求,餐桌上的野味被视作身份的象征和宴请宾客的礼仪。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动物不再是人们山路旅途中的威胁,也不再仅仅是村民餐桌上的食物补充,它们也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人们用以改善生活的工具

03 归于平静的山野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面对越来越高的风险,猎人们慢慢放下了自己的捕猎工具。大生产撤出了森林,猎人们也不再穿行于山间故道,曾经的山路重新被茂盛的植物覆盖。没有了路,山也仿佛变得更深了,自然又重归于平静。

但平静下来的村庄能够提供给人们的只有被保护的自然,它慢慢地不再能够实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劳动力的流动变得更加自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安静的村庄。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到城市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去打工。于是,他们想到了另一门祖传的手艺,它取之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门手艺就是养蜂。这里的养蜂人有着传统的知识,又学来了新的技术和工具,养蜂也就不再只是收入随缘、靠天吃饭的副业,而成为了蜂农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蜂农与蜜蜂

新的交通网络将朝阳村与更多的地方联系了起来。大山中的蜂蜜作为一种商品,它的流通范围如今已不再局限于蜀道两段,而是运向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于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被保护起来的山林这时便成为了一种财富,因为这里产出的百花蜜最为纯净和香甜。

图片

产自大熊猫生活的森林里的蜂蜜

交通与信息的网络带来了向善的商业与社会的力量,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养蜂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让这里的青山绿水变成更好的生活。于是,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保护小区,为了蜂蜜的销路,也为了子孙后代,守护起秦岭深处的这片山林。养蜂人有了护山人的身份,而山林中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则成为了朝阳村蜂蜜的最佳品质代言。

森林巡护

一片山林能够产出的蜂蜜是有限的,但保护起来的资源还可以有其他的利用方式,也可以让更多人获得收益。人们渐渐意识到,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可以不只有劳动力和农产品;而来到村里的,也可以不只有商贩和运输车。于是,这片山林的守护者们又有了新的工作,他们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村庄开展自然教育。作为护山人、作为讲解员,他们讲述着这里发生的故事、传递着祖祖辈辈的知识。来访者们也有了住在村庄、走进山林、体验秦岭文化和生活的机会。在这些互动中,人们重新建构起了自身与山林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山野和传统不再是一种惯性,也不再是一种阻碍,而成为了他们可以引以为豪,愿意去守护的东西。

自然教育合影

04 蜂蜜背后的故事

一瓶瓶储存着山野花香的蜂蜜沿着便捷的路网送向全国各地,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在饭后的闲谈中传到了来访者的耳中。蜂蜜已成为如今朝阳村的一个名片,而关于蜂蜜的故事则只是发生在这里的人与自然之间故事的一个片段,又或者说,这里发生的一切故事都是人与自然的故事。而人与自然的故事背后,又是一个关于社会的故事、一个关于时代的故事。就这样,所有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自然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人们的行动与观念又总是在改造着自然。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以不同的面貌展开。所以,朝阳村的故事很大,因为它联系着自然、联系着社会、联系着时代。但是,朝阳村的故事又很小,因为每一个和那里产生联系的人,都有机会与她共同写下新的故事篇章。

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连绵的秦岭大山中

END-

撰文/苏振昊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