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川为镜 洞见生命的细节 | 大熊猫国家公园手记

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2023-07-31

作者说:于旁观者的角度远看国家公园,我感受到的是无垠的荒野和广袤的大地,它是空、是静,是任时光流转我自伫立于此,不悲不喜。于体验者的角度走入国家公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与生机,是自然与我的互动和回应。

01 走进云华村

在真正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之前,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隐隐的对比和疑惑:相较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离城市更近、空间更加分散、和人的关系更紧密,这些特点好像都和我认知的“最严格的保护”有点背道而驰,如此独特的国家公园具有怎样的图景?带着好奇,我成为了一名科学志愿者,于四月来到大邑县云华村一探究竟。

云华村位于西岭雪山脚下,离成都市仅105公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村子整体分布在Y字型公路两侧,主干道连接大邑县城和西岭雪山景区,云华村被云华山和张家山环抱,打索场河和小河子河穿山而过,大片的厚朴林在山谷间自由生长。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针对村子开展自然教育徒步路线的踏勘和调查,并绘制徒步路线解说折页

郁郁葱葱的云华山

02 徒步路线踏勘与调查

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是公众进入国家公园的途径之一,解说教育徒步路线是自然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硬件设施,它不仅是一条道路,更像是一条项链,串联起每一个珍珠一般的解说场所。这条路线一定是根植于本土的,由珍惜动植物资源、真切发生的生活场景、承载的情感链接赋予其价值与意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力量是有限的,村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深刻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需要最了解本地情况的村民共同探讨、商议和决定路线的内容,从他们的视角了解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进而构建起和这片土地的联系。在云华村,最合适的人无疑是护林员了。

在山林中听护林员讲解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于是在和护林员们相互认识、简单培训交流过自然教育的理论和案例后,我们迅速根据此次调查的主题组成了一对一搭档,开始了两条自然教育徒步路线的踏勘。第一条是小河路路线,从云华村村委会出发到油茶树结束,全程5公里;第二条路线穿越了云华山,是村内的巡护路线,全程6.5公里,海拔在1400-1900m。

我关注的主题是道路情况,因为熟悉所以在出发去到小河路路线前脑海里已经预想了一些重点记录的内容,但是真正走进山林才发现这里与城市的差异。

如果把景观比作一个光谱,从城市公共空间到国家公园是人工介入和改造自然程度逐渐变弱的过程,是人本位到生态优先的意识转变。在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系统性保护是基础,人工介入的程度受到严格的限制,当真切感受到两者的不同时,我也意识到以前调研的内容在这里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一瞬间袭来的无措和紧张让我感到不安。

张哥指给我们看野猪洗澡喝水的水井

是怎样从那种心情中走出来的呢?可能是从我的搭档张哥指着路旁的一棵树问我:“你想知道这是什么吗”的时候,他告诉我野绣球的皮对鱼有毒但对吃鱼的人无毒,木拐是以前为了方便运送木材下山人们埋入地下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野生动物痕迹,并指给我们小麂的脚印、野猪的窝,也带我们去观察竹笋的脚和杉木油,他会坐在一块高处的石头上绘声绘色地讲述村里老人传下来的土匪故事。这些小小的生命细节,给了我非常多的惊喜,让我将只看自己的注意力逐渐回归到关注自然本身

刘社长和陈社长一边等志愿者,一边还原当年土匪的故事场景

这种惊喜和触动是持续性的,并随着进入云华山变得更加强烈。我仍然记得在中药材林尝到黄连时舌根蔓延的苦味,长相不起眼但有着黄瓜清香的黄瓜菜,酸酸甜甜的酢浆草和虎杖;我还记得带队的陈社长时常会慢慢地蹲下或者拨开树枝,一边拍照一边给我说这是野生菌子、那边有一窝野鸡子蛋。但云华山路线之所以精彩,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好的感受,正因为其中也穿插着一些“不好”的感受,才给我留下难忘深刻的印象。

左图:苦涩的黄连根  右图:酸酸的虎杖

从被提醒有一只蚂蟥钻入鞋里开始,我就进入了小心翼翼模式,全身心盯着脚下,一方面是害怕又被蚂蟥盯上,另一方面是发现后面的道路非常难走,不仅宽度有限而且一侧临崖,堪堪放下一双脚;过溪沟要下陡坡,那里土壤松软易滑,我只有蹲下身子扶着地面,用脚慢慢试探着走下去;弯折的枝条和竹子将可通过的空间压缩到只能脱下背包、俯身爬过去,不难想象结果是手上、身上都沾满了泥土。在这个过程中,我越紧张狼狈,越衬托出护林员们的游刃有余,我早已放弃了任务,他们如履平地继续讲解着自己的发现。

手脚并用通过竹子弯折压缩的“道路空间”

可是最妙的一点在于,自然让人尝了一些苦头过后,也会回馈以礼物。走过那段惊险逼仄的道路,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静谧的万亩林场,参天的大树以超大规模、超大尺度呈现,那是跨越时间的厚重感和生命力,在这里,自然给予了人们沉静和谦卑的力量

树木拔地而起,直挺挺延伸至天际

03 国家公园与社区参与

国家公园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即对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探讨。保护地内或周边社区的村民往往有着“靠山吃山”的本土智慧,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他们重要的生计方式。那么该如何平衡与调节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表明社区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护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建立社区共建共管机制,让当地社区及村民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使其获益,并与政府和其他主体建立伙伴关系共担共享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中的权责利,从而实现生态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

踏勘结束后的线路总结讨论

云华村自然教育徒步路线的踏勘、调研及折页设计正是一个多方协作、社区参与的共创过程,目的是将科学志愿者的知识和本地人的经验融合,形成因地制宜的成果,同时授人以渔,让护林员能够理解资源调查、梳理、解说的方法,希望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人的主体性,未来能够形成自己的团队力量。

因此,我们进行了调研前的内容、目标确认,志愿者-护林员搭档调研踏勘、每日线路总结,以及折页放置信息、感受想法、工作计划的探讨,其中每一步都需要护林员、村民代表、共建共管委员会干部全程参与、达成共识。这种工作方法我曾在社区规划中看到过,但那时的理解非常浅显且并未想到几句轻描淡写的文字成果背后是大量的前期工作准备以及在地工作者和当地人不断的思想碰撞。

尽管出发前已经将细节想的比较全面,但第一条路线结束,在内部复盘时我们便发现了不少问题,志愿者见到绿花杓兰、大百合、珙桐等珍贵资源感到兴奋,在记录、拍照和交流的过程中脚步放缓落在了后方,护林员则习以为常,逐渐走到了前方,整个队伍分散在不同位置,使得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有所欠缺;也出现了护林员将喝完的塑料水瓶随手扔在地上,跟随的志愿者捡垃圾等场景。

行为的背后是意识: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在意。看到存在的问题后,第二天我们再次明确了线路调查的内容、节奏和目的,强调了护林员除了本职身份外,也是调查者、自然教育解说者,调查踏勘就是一场自然教育解说实践。与此同时,志愿者也需要紧紧跟随自己的伙伴,主动追问,给护林员提供外来者的观察视角和解说方向。不仅如此,看到不规范行为后,志愿者说明了做法的潜在危害,和护林员发起并践行进山不抽烟、捡拾森林垃圾并将产生的垃圾带下山等行动。不规范行为因为被看到才能被提醒,继而引起重视,才能发生转变,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复盘总结中也得到了护林员们的认同。

调研前折页所需内容讨论成果

整体线路感受、想法及下一步计划

04 我与国家公园

不仅是他们,我在这里也被影响着。爬山很累,爬完回来紧锣密鼓地讨论复盘更是对毅力和精力的挑战,这是一种倒逼我及时觉察和反馈自身感受的方式,也是一个彼此分享与倾听学习的机会。我敬佩梅子、林子、海燕的专业性、责任心、观察力和敏锐度,她们总能全面又清晰地洞悉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给予身边人支持、理解、包容和肯定;我很喜欢听洁琳讲话,她不疾不徐地说话间经常启发我对自我的思考和共鸣;

玉荣总能让人发现她不一样的一面,她对植物充满热爱,足够坚定,对于不规范行为敢于出言制止,她耐心为护林员示范怎样讲解植物会更有趣,我想以后我也可以用 “黄连苦根都苦,甘草甜叶都甜”来介绍植物的特性;我感叹梦蓝不断追问护林员历史文化故事的主动、也发现她敏锐的自我感知和不断尝试的勇气。我记住了更多护林员的名字,他们或腼腆、或开朗、或慢热、或幽默,他们是可爱的,他们是有表达欲的,他们对村子里的山和水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们是真实质朴的、他们是具体又充满力量的

我们与云华村书记的合影

回到最开始的疑惑,现在的我仍旧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国家公园”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内涵,我想国家公园可能就是没有范式可言的,任何地方都有着自己最独特的条件、资源、价值和局限,它们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星子,在严格保护管理和适度游憩的动态平衡中生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各美其美,如其所是

四天的时间很短如白驹过隙,但这种心情和触动很长,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在云华,大熊猫国家公园向我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学会看见”。即不必苦苦向外索求,最打动人心的自然风景可能就在家里的后山,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哺育、滋养着我们开始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END-

撰文/方子晨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参考文献:

[1]刘洋,李锋.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研究进展与展望[J].绿色科技,2023,25(03):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