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生手记|遥远的高原,纯真的人

雪豹与草原保护
2023-09-18

01 敲响生态保护世界的门

我非常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接近、欣赏大自然,比如:趴在电脑前一部接一部地看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的纪录片;带上装备去山里攀岩、捡垃圾;在野外蹲一夜拍星星和极光,等等。在大自然里呆久了,我发现光是热爱大自然是不够的,还要为它做一些事情。

夜深人静时,一个问题经常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可不可以把爱好发展成职业?来到山水前,我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工作过,但是没有一个是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相比可以闻声识鸟,见花点名的专家们,我是一名彻彻底底的门外汉。我内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难,但不要放弃尝试的机会。

就这样,我用手蒙着双眼,胆怯地敲响了生态保护世界的门,进入了山水。我一步步地向前走,听到了咆哮的水流声,嗅到了炊烟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打开了指间的缝隙,看到了瀑布、村落和很多不认识的动物。我越走越远,旅途中的风景也变得丰富起来。2023年4月,我有幸来到了玉树,在昂赛乡和嘉塘草原进行考察。

前往昂赛的国道

这里的青藏高原将群山托起,朵朵白云徜徉在亘古连绵的神山之间。清透的天空和山顶洁白的积雪使人落泪,我不曾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色,也不曾离“纯洁”二字如此之近。

02 进入昂赛:触碰真实的自然

昂赛乡位于玉树的杂多县,以雪豹、猞猁、岩羊和棕熊等野生动物闻名。2014年,昂赛乡的年都村开始首次尝试雪豹的红外监测工作。如今,当地人正准备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入口小镇,他们将围绕雪豹主题、牛粪艺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开展项目。

我和同事们在去往昂赛的路上走走停停,看到岩羊、旱獭、鼠兔、白马鸡和斑头雁等动物就下车观察。山体上的莲花生、六字真言和垭口处的经幡、哈达、玛尼堆以及散落一地的风马纸也常吸引我们的目光。

望远镜中的牦牛和藏狐

途中,结实的冰粒从天而降,我们的车速当然比不过霰袭来的速度,车身被打得劈啪作响。霰下得很急,周围土黄色的山瞬间银装素裹。

霰中的牦牛

途中,我和同事们参观了昂赛乡的生态展厅,面积不大的生态展厅里悬挂着社区监测和生态体验工作的介绍与照片,展厅的两侧也陈列着一些动物标本。在棕熊的标本前我们聊起了人兽冲突,讨论的点无外乎是两个:第一,野生动物伤人了怎么办;第二,野生动物咬死了家畜怎么办。在我们到来前不久,昂赛乡刚发生过“熊杀人”的事件。熊攻击人时最先用熊掌拍人脸,对于它们来说,人脸最具有威胁性。出于对“家人”的保护心理,带着幼崽的成年熊遇人时更有杀伤力。除此之外,棕熊也会进入村民家偷食食物。人和熊的矛盾在玉树长期存在,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棕熊的冬眠时间缩短,它们的活动越发频繁,这更加剧了村民们的困扰。

为了缓解这类问题,同事们帮助当地社区在院外布设屏障围栏,放置食物储藏箱和搭建防熊预警平台等等。我在昂赛认识的大自然不像地铁广告和电视荧幕上的大自然那么温柔、和谐,她残酷的一面在此展露无遗

我们当天行程的终点是昂赛工作站,进入工作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介绍幕布,上面写道:“夜里走到室外,河流的声音温柔得如同一枚贴在耳膜上的吻,同时星光会像雨一样将你淋湿。”同事们让我给大家念出来,诗意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潸然泪下。幕布旁的墙上有一个粘钩,挂着一本厚重的相册,里面是同事们在三江源地区考察和工作时的照片,虽然有些照片已经泛黄,但画面带给人的温馨和能量丝毫不减。

昂赛工作的介绍

夜晚降临,橙红色的晚霞渐渐地被黑暗吞噬,气温随着星空的登场降到了零下, 屋外黑黝黝的,只能看见流淌的星光。我们去仁青达杰家做客,孩子们也跑来凑热闹,村民们很热情地给我们每个人倒满了酥油茶。由于手机信号完全丢失,无法打电话或发微信,我就和同事们、村民们一个劲地聊天打发时间。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仿佛身处孤岛,但却因为有欢声笑语而不会感到寂寞。

03 嘉塘草原:聒噪的风声,专注的人们

我的下一站目的地是嘉塘,四月的嘉塘草原还没有变绿,随着原生植被面积的萎缩,沙尘暴的问题尤为显著。我随同事们一起去拜访称多嘉塘登嘉拉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

手工艺社的粉色房子在寂寥的草原上格外瞩目,从妇女手工艺小组到如今的称多嘉塘登嘉拉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阿姐们一起走过了快两年的时间,她们从零开始不断摸索,把好的作品传递到了嘉塘草原外的地方,让更多人认识了心灵手巧的她们

阿姐们做的藏狐毛毡手工艺

屋内安静的出奇,社长亚玛索那带着她的姐妹们埋头制作牦牛绒手工,阿姐们边忙活,边向我这个“贸然闯入”的人点头微笑。墙的一侧有一排作品架,上面有藏狐挂饰、冰箱贴和杯垫,每一只的形象都不尽相同,有的大智若愚,有的端庄佛系。伊西卓玛会说汉语,她示意我先戳个藏狐耳朵试试,戳牦牛绒是个技术活,力度轻了不成型,力度重了太死板,另外颜色也需要认真地搭配,我这时候才明白为什么一件作品需要制作一天的时间了。

嘉塘工作站外的羊

下午,我们带领巴丁看卓一起去嘉塘工作站为一个宣传片录制旁白。为了保留语言的自然感,录制的汉语内容由同事口译成藏语给阿姐复读。工作站是个温暖的阳光房,屋外有羊群悠闲地吃草,远处有孩童无忧无虑地嬉戏。草原忽然疾风劲吹,铺天盖地的沙尘模糊了视线,我将目光移回到同事和巴丁看卓身上,同事说一句,阿姐说一句,阳光房内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声音。草原虽然没有都市的纷纷扰扰,但是天气恶劣起来,也多少会让人心神不宁。我看着神色自若、安心做好每一件事的阿姐们和同事们,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尽管外面飞沙走石,但屋内的我们却沉浸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之中。

04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在高原工作、生活,考验的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素质,还有与大自然共存的能力。对于我来说,我只是到玉树考察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他们要在这里活一辈子,如何缓解人兽冲突,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社区工作是永远会被讨论的话题

我回到了北京,想想流淌的通天河,澄澈的天空,自由的牦牛和专注的阿姐们,好像离我很远又很近。我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有“茂密”的水泥森林、车水马龙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潮。环境越是嘈杂,我越希望每天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安静思考。在追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发现和感悟,我相信每一天都是有惊喜与挑战的,这也像充满了未知数的旅途,时而疾风骤雨,时而繁花烂漫。

结古镇

工作一年以来,我有一点比较深的感触:解决人和自然共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物种保护也不只停留在救助动物上。踏下心来做好一件事似乎很难,但是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懂得不能急于求成,短期看不到成果是常有的事,我们这时候就要学会让自己更有耐心。另外,我们不仅要关爱、尊重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也要持续关注当地社区的生计发展,鼓励当地人在不影响生态的情况下自发地参与到保护中来。工作是一方面,日常思考通过工作能解决什么问题更加重要

最后我想说,嘎真切,善良的阿吾、阿姐和朋友们。

-END-

撰文/孙卉琳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