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以生态保护为约,共同编织高校校园的未来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
2024-05-24

写在前面

2021年9月27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非政府组织论坛上,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座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再次凭借其亮眼的保护成果和创新模式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支持,也为各大高校的自然爱好者带来了启示和鼓舞。北大保护小区的目标不只是将北大建成“生态最好的校园”,更重要的是希望以这个案例为蓝本,推进保护城市中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的自然区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提供可推广的模式

5月17日,首届高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12所高校共16个校园生态类社团的师生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开端,增进高校间的交流互助,形成以青年为枢纽的联盟网络,推广OECMs(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承办,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协办,获得了来自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


研讨会合影

今天正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Be Part of the Plan”(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各国政府、原住民和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立法者、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生态保护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所有利益相关者应当携手合作,采取行动,共同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高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交流研讨会正契合了本次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我们将研讨会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回顾,期待对各位有所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可以认识、享受和保护身边的自然。(点击下载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Be Part of the Plan”

在人多的地方做保护

如今,全球GDP一半以上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大自然,或依靠生态系统供给健康的土壤、清洁的水、昆虫授粉和稳定的气候,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势必会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密不可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某种角度来看代表了人类的选择与自由。随着全球超级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关系到越来越多人的切身利益,反之,城市化与人为干扰也对其它生物的栖息和发展造成愈加剧烈的影响。人与自然交织相处并不断发生着冲突,此时我们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且充满挑战,可以在人多的地方做保护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也是亟需作出回应的

从2002年起,北大师生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兽类、昆虫、植物等物种的情况进行调查。200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始开展系统性的校园鸟类监测和物候监测。经过近10年的努力,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在2018年建立。北大师生多年来不断完善对燕园生物本底的认识,为保护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截止目前在北大共记录到840种动物,673种植物,其中鸟类252种,占全国鸟种类记录的1/6,要知道在这座仅有1平方公里的校园中,有超过5万人共同学习生活,这说明高校校园可以作为一类潜在的OECMs(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对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会师生参与燕园鸟类调查

北大保护小区走到今天离不开学校管理部门和师生们各方的努力,正是因为有包容和开放的对话平台,才能在一方校园中留住树洞里中华蜜蜂的巢、红角鸮在树枝上的家。在活动致辞中,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部长陈杰老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老师都表达,看到北大生灵越来越多出现在官方宣传中,成为代表北大的新名片,北大保护小区作为独特的研究平台,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他们作为见证保护小区诞生的一员感到欣喜,希望能看到高校间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而作为燕园生物的观测者、记录者、守护者,在保护小区建立及案例入选背后参与了大量工作的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自1996年成立至今,一代代成员以自然观察、科普为核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生态保护需求下,调整着协会的工作内容。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校园保护小区的成立,他们与校方协商关闭了古建筑屋檐下的照明系统保障普通楼燕的繁殖,开展燕园野生哺乳动物出没记录,和北大猫协联动记录校园流浪猫扑杀鸟类的情况,规律地开展植物巡护和鸟类及夜间生物的调查监测……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公众号、摄影比赛、科普讲座等形式分享传播,增加人们对燕园生灵的了解与热爱。

参会师生参观校园管理措施,观察中华蜜蜂巢穴

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北京团队的谭羚迪和她的同事们对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做保护也有很多观察和思考。在北京市“精野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背景之下,团队在平原/建成区城市绿地、人工湿地、人工林三类区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及公众自然教育项目。其中在日客流量8万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团队通过补植给野生动物栖息、隐蔽的灌丛驿站,与园方协调实现芦苇精准化管理以满足棕头鸦雀、黑水鸡、低斑蜻等鸟类和昆虫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探索兼容性保护。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芦苇轮割,秋季(左)保留远端的芦苇,轮流割除路两侧5米内,春季(右)保留湖心岛的芦苇,轮流移除冬季留存的芦苇

另外团队还在京郊的京西林场选取样地进行“模拟天然林窗”的尝试,并通过步甲陷阱、植物样方、红外相机调查,监测郁闭度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期改变人工林“绿而不活”的现状。谭老师建议,作为自然爱好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其关键在于:关注身边、好为人师、多管闲事,因为“建立保护小区不是一件事,而是由很多很多事组成的。”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在生态环境相对优渥的南方,在物种监测的数量上,成果无疑是非常亮眼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是上海市主城区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校园之一,在高密度的城区内起到了“生态岛屿”的作用。除了常用的红外相机监测之外,从2022年起还将声学手段用于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可视化数据展示生物鸣声的时间节律,对比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假期和学期间的区别,他们还通过“公民科学数据众筹”,绘制出鸟兽分布图,此外,同济大学绿巨人协会发起的“认领一棵树”,号召同学们对某几棵树进行定时定点观察,以收集物候信息。在“植物资源库”网站不仅可查询四平校区117科311属415种植物的信息,也可通过输入物种名称查找其在校园中分布点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代表分享“为什么关注大学校园的生物多样性”,供图:同济大学岳星

以植物普查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还有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基于社团开展的扎实工作,现已出版《浙江大学紫金港植物原色图谱》,并已对校园内的蔷薇科、桂花、银杏、绶草等特定植物类群展开调查。其中银杏物候调查旨在探索物种间的物候差异以及物候响应气候变化的差异,是一个长期进行的公民科学项目。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则把关注点放在了校园鸟类与水域的监测保护上。截至2024年5月,协会观鸟护鸟部在紫金港观察到的鸟种总数已达到237种,总计收到救助事件238笔,其中鸟撞和流浪猫扑杀是造成鸟类伤亡的前两大原因。

各校编制的图鉴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李振基老师认为北大保护小区的建设是在温带创造了奇迹,但作为身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厦门大学,对于植物物种的利用仍然贫乏,仍有很多提升和优化空间,比如可以从改良土壤和培育苗木入手,加强乡土植物的种植;从关键物种入手,形成木棉景观区、紫薇景观区、棕榈景观区、热带雨林、湿地景观区、红树林景观区、榕树景观区、水鸟栖息湿地等景观分区,满足不同鸟类、昆虫的食源、蜜源、栖息需求。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绿化提升规划图,供图:厦门大学李振基

燕园植物群落体系完整,水体类型丰富,土丘-池塘复合系统顺应北京西郊的自然情况和景观生态学知识,是北大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历经百年,这里早已是经过了演替的近天然次生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崔海亭回忆起70年的燕园生活,依然感慨和感恩于在这里接受到的生态学培养和自然教育。如果说燕园的宝贵要得益于前人的智慧和贡献,那武汉大学“一山(珞珈山)一湖(东湖)”强大地理优势奠定起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了武大师生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信心,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

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在校园开展鸟类监测 供图: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

即便有可观数量的院系、社团协会、兴趣团体作为支撑,有丰富和规律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活动,以及推出的动植物名录成果,但绿地碎片化、自然植被少、植被垂直结构不完整等因素依然让来自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对校园的保护现状担忧。与此同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社北京林业大学和谐家园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也提到了校园绿地面积小,生境单一的“硬件”问题。此外,北师大的同学们还提到了众所周知的“人鸦冲突”问题,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植被种植与人居环境如何相互适应协调是规划方、保护方、公众方都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在北京大学公益营建社同学的带领下,大家参观果雨花园。该雨水花园的营建,可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减少市政管道负担,缓解内涝

共同的展望与挑战

虽然在各校的分享中,我们发现校园基底环境不同,资源配置不同(院系设置),以及南北差异等因素催生出每一个学校社团不同的特色和专长,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特有的动物医学专业,为校园内的野生动物救助提供了便捷条件;厦门大学位于福建沿海地带,同学们有机会实地了解关于红树林湿地的保育知识。

但作为高校中的学生社团,他们仍然在组织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相似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作为学生难以建立和校方沟通的机制;除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外,缺少保护专业力量给予的系统性方案支持;具体解决问题依赖技术支撑;资金有限,无法支持长期的保护工作;社团活动高度依赖成员热情,组织传承面临危机……

兰州大学学生在学校周边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兰州大学的达尔文协会成立于1982年,作为兰州大学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如今也面临着招新难题,供图:兰州大学宋森

当然会上同侪们给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建议可以发挥农业院校有动物医学专业的优势,提供野生动物救助咨询的平台;北大绿协和公益营建社的同学们认为同校不同社团之间可以开展跨界交流,各校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文创交换、互邀参与社团文化节,还可以共同申请微店售卖周边;通过主动与管理部门沟通加强合作,让校园社团监测和保护的成果产生社会影响力,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就曾针对不文明的诱鸟摆拍行为申请武汉洪山区人民政府狮子山街道办事处发出的提示函,保障彩鹮等珍稀鸟类在校园内稳定栖息

彩鹮;华中农业大学同学正在进行彩鹮监测  供图: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一些火热的花絮

正式会议前的签到台俨然网友“认亲”现场和选品会,同学们拿出了自家社团的周边分享、交换,也为其他伙伴的创意和才华赞叹不已。一些同学看到个别周边只剩1-2份,于是没有选择收藏,而是拍照留念,希望美好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看到,不少人都感慨:“这才第一天就收获这么多了吗?”

美好的周边,拿起就舍不得放下

我们参与社团,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实现的是个人的兴趣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而服务社会。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郭光普

不要做成小圈子,保持社团间的交流,和圈外人的交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

不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走成小众爱好,我们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最先锋、最前沿的人,还是应该充满信心。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朱子云

大学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具备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改变。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火种,我们都是发起人,一旦行动起来就可能有跟随者,我们建立高校保护网络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

致谢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丨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部长陈杰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崔海亭丨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迪华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郭光普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平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宋森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波丨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员何兴成丨腾讯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马尧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城市团队负责人谭羚迪(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丨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丨清华大学学生动物协会丨清华大学学生植物协会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协会丨中国农业大学博物观察团丨北京林业大学和谐家园志愿者协会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社丨同济大学绿巨人协会丨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丨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丨厦门大学绿野协会丨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丨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丨四川大学生态协会丨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排名不分先后)

 

-END-

文字整理/淡饰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