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夜观两爬

山水公益基金会
2024-08-17

2024年8月17日,自然之友武汉湿地保护小组与武汉湖河论坛公益平台在东湖风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夜观两爬”公益活动。此次活动于19:30至21:30进行,由各位所熟知的“野趣光谷”项目的“黑鳞鸡冠蛇”老师担任主讲,共观察到了5种两栖类动物、3种爬行类动物及多种昆虫。通过实地观察和讲解,让公众了解两栖爬行动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寻找路边的野生动物

活动开始前,主讲老师特别强调了不大声喧哗、不惊扰野生动物以及注意安全的活动纪律。参与者们首先观察到公园池塘中的外来入侵物种——牛蛙蝌蚪和克氏原鳌虾。牛蛙蝌蚪的体型比本土蛙类蝌蚪明显更大,背部有显著的黑色斑纹。它们会对本土蛙类产生竞争压力,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克氏原鳌虾不仅捕食本土物种,还会抢占本土生物的食物资源及生存空间,并通过打洞破坏农田和堤坝,增加湖泊管涌和决堤的风险。此外,还可能传播对本土虾蟹有害的疾病。家长们携带捞网,尽可能多地捕捞这些入侵物种,以减少它们对本土生态系统的威胁。

捞网捕捉到的牛蛙蝌蚪,带回无公害处理

在湖边草地上,大家还发现了一只死去的中华草龟,经确认是人工饲养的放生个体。人工饲养的动物因无法适应野外环境而死亡,甚至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病原体,因此建议市民不要轻易放生市场上购买的动物。在接下来的观察中,孩子们还发现了多种蛙类及昆虫。中华蟾蜍以其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低毒液体抵御天敌,捕食蚊子、蝗虫等,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虽然这种毒液对部分动物有一定威慑作用,但对某些蛇类如虎斑锦蛇具有几乎没有影响。

黑斑侧褶蛙

湖北侧褶蛙眼部后方有两道明显的皮褶,通常栖息于水中,较少上岸。由于蛙类在夜晚灯光照射下表现出呆滞状态,便于观察。参与者们还观察到武汉常见的饰纹姬蛙,它体型小巧,身体呈三角形,主要以蚂蚁、白蚁等小型昆虫为食。此外,还有多疣壁虎,其背部密布疣鳞,指垫底部的褶皱及成千上万细小绒毛使其能吸附在瓶子、玻璃或光滑墙壁上轻松爬行。主讲老师还详细讲解了观察到的花蚰蜒、气步甲、拟步甲和锹甲等昆虫的特征及习性。

湖北侧褶蛙

这次“夜观两爬”活动共吸引了17位参与者,其中包括5名儿童,及更多武汉市民的驻足参与。参与者们在夜晚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到了武汉当地丰富的两爬类动物。通过详细的科普讲解,进一步加强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森林公园湖中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