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走进高校校园”武汉高校生物多样性公益科普活动之左岭街道白浒社区专场

山水公益基金会
2024-09-07

2024年9月7日,上午九点半,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门口迎来了一辆载有50位乘客的大巴车。由山水公益基金会举办的“社区走进高校——武汉高校生物多样性公益科普”左岭街道白浒社区专场活动正式开始,26位小朋友和24位家长共同参观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自1924年起,收藏了近25万份生物标本。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留念

博物馆的学生志愿者们各分两组,带领亲子家庭参观植物和动物展区。身着蓝色小马甲的孩子们紧跟着志愿者讲解员的步伐,逐一参观植物展区(涵盖低等植物、苔藓、蕨类、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被子植物、热带雨林板根、六大植物区系)和动物展区(展示贝类、蟹类、昆虫、文昌鱼、鱼类、鸟类和兽类标本)。

生物博物馆学生志愿者讲解植物标本

鸟兽类标本

鸟类标本

蝙蝠骨骼

参观结束后,大家在休息室稍作休整。随后,山水公益基金会的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野趣光谷”感受光谷的生物多样性。她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武汉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煮过的朱红栓菌可将衣物染成红色;鹅掌楸的叶形酷似黄色马甲;九峰山路旁拍摄到的猪獾废弃洞穴;还有鸬鹚迁徙时栖息的杉树林被排泄物染白的场景……汤老师还分享了她学生时代研究猫头鹰的故事。每天凌晨四点,她巡查猫头鹰在人工巢箱中入住及繁殖的情况,捡拾猫头鹰消化食物后吐出的食丸。她讲到,有一次疲惫至极,便在大树下睡着,醒来迷糊间看到不远处一个可移动的“树桩”——那是一只正在观察她的豹猫。这些动植物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和欢笑。

光谷地区生物多样性分享

猫头鹰科普

最后,大家一起观赏了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制作的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画面及调查记录短片。在一位小朋友的倡议下,全场齐声高呼:“感谢每一位超人一样的志愿者,希望将来人人都可以成为自然家园的守护力量!”这次活动为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热爱,也为武汉的自然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