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和“山水研究院专项基金”正式成立

山水公益基金会
       2024-09-10

随着2022年末《昆蒙框架》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商业、农林牧渔、宏观政策法规、原住民和性别权益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多的交集,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和气候变化、污染防治成为同样重要的话题,并且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协同治理机制,这种协同一方面是不同领域、跨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是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解决方式的整合,“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减污、降碳、强生态”,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理念被在更多场合提及。随着双碳政策的热度持续,生态系统固碳、在森林高质量发展中的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越多被提及。

根据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山水公益基金会发起以下两个专项基金,以促进自然保护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山水社区保护专顶基金”

在我国社区为主体进行的自然保护形式多样,涉及各类生态系统,例如自然圣境、文化名胜、特定物种保护、集体林地、牧场、迁徙路线或海洋渔场等,取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更是千差万别,一些社区保护地更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形成”自然保护小区“。例如江西婺源县首创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渔潭村自然保护小区,就是在当地传统封山育林形成的“水口林”、“后龙山” 基础上建立。据人民日报报道,1992年起,试点成功后,婺源县以此为模式,该县出台《婺源县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办法》,婺源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93个,总面积10.98万公顷。 

通过社区保护的形式来保护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关键物种,是重要的保护手段。支持更多公益组织和团队进行社区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22年,希望通过保护行动型研究,支持自然保护机构进行调查和保护,为行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自然保护民间机构的发展赋能。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发起“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旨在用于基于社区进行的中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支持活动区域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重点支持三个方向的公益项目活动:
1)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区域,包括草原、森林及海洋环境等,基于乡村社区进行的保护工作;

2)在城市社区基于公众和志愿者,进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和科普宣传教育的保护工作;

3)推动社区保护机构和人才的研究、交流、能力建设活动。

2.“山水研究院专项基金”

总体上,过去2-3年的时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国际上的关注和我们的生态文明,尤其是国家公园建设有效的结合(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重点要求濒危物种保护,原则上每个国家公园都需要有1-2个旗舰物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推进都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当然,在这些影响之下,也有诸多的挑战:

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背后,需要我们对于其他领域和专业有更多的涉猎,比如气候变化与宏观政策,农林牧渔、商业市场、能源结构转型,甚至是土地权属、城市规划等更细的专业知识,这对自然保护机构自身知识储备,快速的学习与整理能力,以及对于更宏观环境的理解和把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对行业重要议题进行梳理研究,针对于其他行业尤其是私营部门倡导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意义和主流化,尤为重要。

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22年,希望通过保护行动型研究,支持自然保护机构进行调查和保护,为行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自然保护民间机构的发展赋能。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发起“山水研究院专项基金”,通过行动导向型研究,指导保护领域的投资策略、政策建议和应用于实践,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我们希望通过对自然保护行业进行评估和数据分析、为其他私营部门行业或资助领域提供投资指南,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支持科研从业者来到自然里,对保护策略、行动和成效开展持续的研究,不断总结,并对外部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社区治理和传统文化开展有针对性的独立研究,帮助行动者更好的理解保护问题。

该专项基金将用于支持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主流化的研究,针对行业重要议题进行调研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建议等。支持活动区域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重点支持三个方向的公益项目活动:
1)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动性课题研究和案例分析,
2)推动生物多样性在企业、金融机构等层面的主流化相关的案例、工具、研究和实践;
3)推动环境议题主流化议题的机构和人才的研究、交流、能力建设活动。

欢迎社会各界与山水公益基金会共同商讨,通过爱心捐赠等方式,发起更多专项基金,共同为环境保护紧聚力量,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也欢迎自然保护机构和科研机构后续关注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和山水研究院专项基金后续的动态,共同促进自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