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危机下的阿尼玛卿雪山
2023年,山水公益基金会支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云山保护和守护荒野三家合作伙伴机构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培养研修生,与山水研修生共同接受为期一年的线下和线上能力建设培训。本篇文章是原上草的研修生仁青多杰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阿尼玛卿雪山及牧民生活的深入观察。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其产生、发育和变化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而山岳冰川较之大陆冰川对气候变化具有更大的敏感性。在深居内陆腹地的干旱地区,大量冰川融水、雪融水补给河流,从而形成人类不可或缺的平原绿洲。(注:大陆冰川是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体,如格陵兰和南极大陆的冰川;山岳冰川发育于山地、并受地形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冰川都是山岳冰川。)
阿尼玛卿山属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玛积雪山海拔6282米。阿尼玛卿山现代冰川共有57条,冰川总面积125.7 平方千米,是黄河上游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最发育的地区[1]。

阿尼玛卿雪山
01 牧民对气候变化有怎样的感知?
刚开始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黄河源时,我们对黄河源-阿尼玛卿区域的牧民进行深入访谈并收到了一些在地的气候信息,来看看他们对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直观感受和观察。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和参与气候监测的年轻一代的牧民,对气候的微妙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访谈过程中,他们普遍的观点是:近年来气候逐渐变暖。有些受访者提到夏天有时会感觉更冷,而冬天则更热,但大多数人认为每年的气候都有所不同,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2023年的降雪量比2022年有所增加,初雪时间也提前到了10月,但与过去相比,近两年的冬季降雪总体上有所减少;夏季的降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位63岁的老人回忆,在她年轻时,夏季几乎每天都在下雨,而现在,虽然降雨量减少,但六七月份的暴雨却变得更加频繁,有时会引发山洪,对牧民的夏季牧场造成损害。此外,六月和七月偶尔出现的降雪现象,在她年轻时是不曾有过的。
在对阿尼玛卿山脉东麓的林区进行调查时,我们试图了解林线和灌木的变化情况。然而,由于林线的变化缓慢且不易观察,加之牧民在放牧时会避免牲畜进入森林,因此大多数受访牧民对林线变化没有明显感知。他们普遍认为森林向高海拔地区的扩张并不明显,这可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进一步探究。
相比之下,牧民们对灌木林的变化有着更明显的观察和感知。许多受访者指出,灌木的形态和分布范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沙棘树的高度增加和矮灌木生长区域的扩张。然而,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变化直接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而是更多地将其归因于畜群结构的变化,如放弃养羊或减少羊群数量。
通过这些访谈,我们不仅获得了牧民对气候变化的直观感受,还发现了他们对自己家园环境变化的理解。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和游牧社区的影响至关重要,也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和社区适应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02 雪线后退的危机
今年,我和原上草团队一起在阿尼玛卿冰川的南坡和北坡对雪线的退缩情况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详细测量,并在之前的一个监测点的基础上,新加了两个监测点,分别是阿尼玛卿雪山西南的旦却贡卡和特格。这次去参与冰川测量的工作,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冰川融化。以前虽然听过老人们讨论冰川退往越来越高海拔的位置,但我对冰川没有过那么细致的观察。

雪线监途中 图片来源: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我和社区伙伴走了很长时间,穿越了一条蜿蜒的小河,终于抵达了达却贡卡冰川的边缘。这里位于阿尼玛卿雪山的西南边,巨大的冰盖覆盖着山顶,随着冰川的融化,冰面上形成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这些融化的雪水汇聚成溪流,沿着山坡奔腾而下,形成了更多的河流。
生活在雪山附近社区的监测队员华青说,他想要监测阿尼玛卿冰川的变化,希望通过每年积累的数据来观察自己故乡的气候变化。
原上草自2016年开始,在每年的几乎同一个季节,从阿尼玛卿山的南面进入到海拔5100米的达旦却贡卡冰川跟前,对当年冰川的冰舌位置、周边的植被分布进行标记和记录。他们在冰川的边缘找一块大石头,标记年份,第二年去的时候再在当年冰川所在地方标记一块石头,然后测量两块石头之间的直线距离。通过四年的监测可知,16-17年间冰川后退了12米,17-18年后退了16米,18-19年后退了14米。通过四年持续对旦却贡卡冰川的监测,监测队员华青说,他感觉从16年-18年的3年间,冰川退缩的速度非常快,但是19年冰川后退的速度明显放缓了。

2016年~2019年冰川后退的距离
图片来源: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今年我们沿着2016年设立的标记石前进,经过了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标记点,最终确定了今年冰川退缩的新位置(数据正在测算中)。在雪线退后的同时,可以观察到雪莲花、绿绒高、菊花等很多植被的分布有所扩散。这种植物变多后牛羊能吃的草相应的变少了。

站在2023年冰川退缩的标记点上
图片来源: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通过卫星图像的记录,我们了解到另一个冰川,阿尼玛卿雪山东边的哈龙冰川自1987年至2006年退缩了750米,2006年至2017年又退缩了450米,短短三十年间,冰川的退缩距离达到了惊人的1200米。
老人们说过,祖先留下了一句世代流传的话,它这样描述地球发生的变化与人类未来的命运:“如果冰川变得如黑白花犏牛脊背上的一缕鬃毛,世人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古老的箴言是一个警钟,看着不断后退的雪线和裸露的黑色土地,我的内心深感忧虑。
气候变化对阿尼玛卿雪山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和多维的。随着冰川的减少,依赖冰川融水的河流和绿洲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风险,进而影响到农业、畜牧业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阿尼玛卿雪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阿尼玛卿之变:牧民眼中的气候变化
通过牧民的观察、科学监测和社区参与,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尽管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难以直接改变,但我们正在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如带领雪山附近的社区居民捡垃圾,组织自然体验的学生来到冰川脚下,了解气候变化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提升公众意识,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同时帮助当地社区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守护这片珍贵的土地,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牧民的福祉。
-END-
撰文/绿绒蒿
编辑/赵博雅
排版/李希、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公益基金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注释:
[1]冰川年代通过放射性定年,主要是以冰川所带动的冰碛物来作定年。由冰碛物中所定的放射性物质相比较,来定出冰川活动的历史。第四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持续至今,古代冰川主要是指第四纪冰川以及之前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冰川。现代冰川则是在第四纪以后形成的冰川。
阿尼玛卿的冰川中出现时间最早、发育规模最大的发生于倒数第三次冰期,东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3600米,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801米,冰川面积扩大了381平方千米, 是现代冰川面积的16.2倍;西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100米,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了635米,冰川面积增加了80.8平方千米, 是现代冰川面积的5.8倍。之后,当地的气候类型由海洋性逐渐过渡到大陆性,经历了湿冷—干冷—干暖的演变过程,冰川面积渐次缩小, 特别是在晚末次冰期之后,全球进入全新世大暖期, 气候急剧趋于干暖化。
参考文献:
[1] 姚檀栋等:“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https://www.greenpeace.org.cn/melting-earth-china-glacier-retreat-and-its-impacts/
[2] 沈永平、王国亚、刘君言、李朝.《冰川圈告急:201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研究》 https://www.greenpeace.org.cn/wp-content/uploads/2018/11/%E3%80%8A%E5%86%B0%E5%86%BB%E5%9C%88%E5%91%8A%E6%80%A5%EF%BC%9A2018%E6%B0%94%E5%80%99%E5%8F%98%E5%8C%96%E5%BD%B1%E5%93%8D%E4%B8%8B%E4%B8%AD%E5%9B%BD%E5%86%B0%E5%B7%9D%E7%A0%94%E7%A9%B6%E3%80%8B.pdf
[3] 刘时银, 鲁安新等.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J]. 冰川冻土,2002(24):701-707.
[4] 王凯,杨太保等.近30年阿尼玛卿山冰川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00-303.
[5] 邓晓峰, 刘时银等.阿尼玛卿山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