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场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我们做了哪些事?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师生参与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10月18日,山水公益基金会举办了第二期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武汉晴川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近九十人参与。通过五场专家讲座和龙泉山实地调查,参与者们深入学习了植物、鸟类、昆虫等方面知识。
智慧教室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山水公益基金会汤宋华向领导、嘉宾及参会者致以问候,感谢武汉晴川学院提供交流平台,希望此次活动激发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兴趣。武汉晴川学院副校长罗宏运在致辞中强调晴川学子应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与担当,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成立野生动植物观测或保护社团。
武汉晴川学院副校长罗宏运发表致辞
开场讲座由江明喜研究员主讲,深入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及植物多样性保护。从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和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切入,江老师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的1000倍,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且受胁迫因素具有协同性,单一物种的灭绝可能影响其他20至30种物种的生存。
首场讲座: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部分。农业作物的驯化过程,如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医疗领域青蒿素的发现等,凸显了植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目前,许多植物的潜在作用还未被挖掘,保护植物多样性就是为未来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讲解完植物濒危的内外机制,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讨论森林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能仅关注单一物种而忽视其整体环境,最后介绍了森林的组成、结构、植被演替等知识,并分享了植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的经历。
教室满座
鄂州市林业局李振文老师介绍了鸟类的多样性、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公民参与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屏幕放映着大量精美的鸟类照片:蓝喉蜂虎、华农校园拍摄的彩鹮、农民家乡池塘边的骨顶鸡、各种鹬类等等,展现了不同形态、大小、羽色和行为习性的鸟类。这些场景则反映了鸟类如何适应人类环境:乌鸫和麻雀利用人类建筑物筑巢,椋鸟在卫生间的吊顶排风管中产卵,红嘴蓝鹊好奇地站在玻璃窗前凝视着自己的倒影,天鹅在农耕水塘中取食。
李振文讲座:鸟类多样性、适应性与公民保护的重要性
奥斯卡金奖动画《鹬》中的鸟类行为,B21轰炸机从鸟类羽毛结构中汲取的设计灵感,机场鸟撞事件对航空安全的威胁,鸟类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作用等,通过一系列案例阐述鸟类保护的重要性。李老师提到“保护鸟类有无限的行动方式供我们选择”:人与鸟类交替使用湿地空间、农民耕作与水鸟和谐共处、将在车上筑巢的鸟窝转移至安全的草地、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应考虑鸟类栖息环境、候鸟迁徙志愿调查活动、高校社团及民间观鸟组织的参与等等。最后,总结道“公民参与是实现鸟类保护的最佳途径”。
红嘴蓝鹊“照镜子”
华中师范大学刘绪生教授从昆虫的形态特征入手,介绍了昆虫的识别方法: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以及三对足和通常的两对翅。他讲到,蜘蛛和蝎子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而蜈蚣和马陆则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且它们的足部数量均不为三对,也没有翅膀,因此都不属于昆虫。通过麻皮蝽和青凤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展示昆虫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还介绍了昆虫种群的显著特点,包括种群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和分布范围广。
刘绪生讲座:认识和观察昆虫
从事教育研究、热衷于自然观察的华中科技大学魏署光教授,从三个维度分享“身边的自然”:大学生发展与身边自然的治愈力量、校园里的生活多样性及如何探寻校园里的生物多样性。大学教育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但对校园自然环境的重视相对不足,提倡传统校园向自然教育元素丰富的校园转变。学生们往往专注于学业成绩,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许多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然缺失症,鼓励大家从自然中汲取治愈的力量。魏教授分享了与孩子一起体验自然的趣事,观察植物、昆虫、蛙类、蛇类与鸟类,关注四季变化中动植物不同的生长状态以及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
魏曙光讲座:身边的自然 校园里的生物多样性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项目协调员宋悦心,以上海金海湿地公园的保护案例,分享城市绿地保护的实践路径。组织志愿者调查监测,放置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了解动植物变化趋势。以志愿者和园区合作的力量,积极参与政策倡导,提出近自然化管理建议,调整公园养护管理方式,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以及如何通过公民参与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城市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宋悦心讲座:城市绿地中的保护探索
嘉宾合影
午后,乐跋自然的何瑞老师带领晴川学院二十多名大学生在龙泉山风景区绿道徒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实践活动。何老师以他丰富的知识,热情地讲解不同物种的独特之处。学生们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道路两侧的山林植被,搜寻树林、草丛中的动植物,注意到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鸟类、植物和昆虫。
何老师:走两百人都没问题的龙泉山绿道
凑近看,会飞的植物种子
山中树林鸟类观察
高校社团建设分享
返回校园,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带来了关于高校自然社团建设与挑战的主题分享。社长详细介绍了协会的组织结构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如物种监测、野生动物救助、科普活动等,以及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资金来源、活动创意等问题。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学生们会将对自然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行动,共同参与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
龙泉山实践活动大合照
特别感谢活动支持合作伙伴:鹏华基金、武汉晴川学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END-
撰文/李希
排版/李希
*本文来自山水公益基金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