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在COP29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我们在COP29的分享

自然观察数据平台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2024-12-06
 

当地时间11月11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本届气候大会的主题是“Enhance Ambition, Enable Action”(增强雄心,落实行动)。同时,气候融资也是本届气候大会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看点,本届大会也因此被称为“气候融资大会”,大会还与世界各国的与会人员探讨了科技创新、国家自主贡献(NDCs)、全球适应目标(GGA)和损失与损害等相关议题。

大会期间,山水的四位同事分别参与了三场边会的分享以及为期两天的COP展位。对于第一次参加气候大会的四人而言,行前最大的疑问便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组织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参与COP的价值和贡献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各种资料的学习中,我们逐渐了解气候大会并不算长久的历史、历届缔约方大会都有过哪些有着重要意义的产出、以及一些晦涩难懂的专有词,如NCQG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DCs国家自主贡献、NAPs国家适应计划等。后来,通过参与各种边会、每天阅读同行们发出的文章或简报慢慢理解了为何大家都将COP29称之为“气候融资大会”。当然,绝大部分社会组织恐怕难以影响资金目标的最终决定,而更是多发挥着传递、解读和促进公众了解的作用。

夕阳下的COP29会场

今年的COP29,山水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广州市越秀区科莱美特环境保护交流中心(CYCAN)一起申请了一个为期6天的COP展位。11-12日,在这片属于山水的“小天地”里,我们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名参会者和大会志愿者。我们带去了由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制成的明信片、山水关注的不同区域的物种所绘制的套章、来自嘉塘草原藏族阿姐们亲手制作的藏狐毛毡等周边文创,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参会人和志愿者前来交流和打卡。大家在探讨气候变化议题的同时也关注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去年的COP28上,18个国家也共同签署了承诺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转化为可行的制度和政策的《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以实现《巴黎协定》和《昆蒙框架》的目标。

山水的同事正在布置COP展位

山水的同事在COP展位上与各国参会人交流

11月18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团队的陈安禹参加了由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和Renewables First联合主办的COP29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边会。边会上,陈安禹分享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报告下载),介绍了目前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研究、政策和解决方案进展,期待未来企业在加强跨界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贡献。

该报告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等联合撰写。本报告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基于2022 年发布的“企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系列报告之后,首次针对具体行业开展的深入观察。在2030年前全球装机增至三倍的目标下,可再生能源行业在未来将持续增长,如何兼顾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本报告希望相关企业响应相关生态保护政策和要求,并且尽早化挑战为机遇,制定出科学有效且可执行的协同治理解决方案,提高综合竞争力,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协同治理落实到经济发展和转型中。

自然观察团队的陈安禹在边会上分享山水的工作

11月21日上午,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边会“共促气候行动”在会场蓝区的第四会议室举办。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草场与湿地保护团队的陈熙尔与另外三位嘉宾从各自的领域和工作经历出发,分享了国内不同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参与的工作。基于科学研究与传统知识的携手,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陈熙尔讲述了山水在嘉塘草原长期开展的气候变化与草地退化背景下的多环节的科学研究,力图充分阐明青藏高原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如何运作,又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可能随着气候变化又会有何种动态。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山水作为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社会组织,在当地社区中的使命既包括基于科学数据影响决策者,也包括提供一个全新的现代视角给原住民社区,并挖掘其中的传统智慧。

三江源草场与湿地保护团队的陈熙尔在边会上分享山水的工作

11月21日下午,“多利益相关方推动城市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主题边会在会场蓝区的第七会议室举办,本次边会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CMSA)和野生救援(WildAid)共同主办,边会探讨了气候变化应对中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希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出席边会并致辞。此外,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董文杰,英国利兹大学普里斯特利气候未来中心主任、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皮尔斯·福斯特,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始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怒云,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野生救援、PTA植物联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机构代表,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媒体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本场边会。

会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传播与合作发展团队、公民科学及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长三角)团队的冯琛在圆桌对话中分享了山水以社区和公民科学为手段的在地保护工作,并从公众参与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角度分享了它在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作用。一方面,保护物种多样性可以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有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速度,以及促进土壤保持,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山水在城市的生态恢复工作即是希望能够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和公众参与的力量,在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居民小区、工厂企业、农田、人工林、校园等并非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土地上开展“兼容性保护”的尝试,保护和恢复“近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共同探索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

传播与合作发展团队、公民科学及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长三角)团队的冯琛在边会上分享山水的工作

大会边会及展台中涉及“公正转型”的内容不少,“公正转型”本质上是将低碳发展的环境目标与公平正义的社会考虑相结合,核心是利益相关方公平分担转型的成本和收益,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机会最大化,使经济成本(如化石燃料部门收入减少)、社会成本(如失业)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这些与山水日常从事的生态保护其实是完全相通的,只不过是将低碳目标换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目标。

假如一项传统生计的环境影响被证实过大,谁应该转型?怎么转型?如何尽可能降低对这一群体的负面影响呢?又例如,NCQG(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即“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旨在规定发达国家,特别是历史上依靠已经完成的巨额碳排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每年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资金,其中包括最迫切地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小岛屿国家。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自然禀赋均不同,何为最大化的公正,谁最该买单?假如在一片具有异质性的(区域差异性)草场上,有的人因历史上聪明地最大化地利用草场致富了,同时也有贫困的、生计最易受到威胁的人,或许他们仍在持续进行生态破坏较大的活动,我们又应该如何协调这个系统呢?

山水展位边放着的“自然、生物多样性和原住民”的牌子,也是气候大会所关注的议题之一

气候变化大会上总不缺乏千姿百态。除了学术团体、各国政府部门、NGO等聚集一堂的边会和展位以外,会场也总有非官方的民间倡议者,以有趣好玩或是冲击力极强的方式,向来来往往的参会者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和发声,这大概也是一种与国内的文化差异。有大叔连续11天雷打不动站在室外高举素食主义的旗帜,而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分享者在边会圆桌台上说:“我们也有不同套餐任君选择。您可以先从一周抽出两天践行素食,甚至,从每天一顿,最简单的行为开始,戒掉早餐培根,”让人会心一笑,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路径去表达和宣扬自己的观点与做法。

一位年轻的NGO小伙子曾到我们展台前与我们介绍他们的APP,并问我们,你们是否为旅行的飞机行程做了“碳抵消”呢,并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他们的植树计划。我们心存侥幸地说:我们在青藏高原上一直在做种草相关的工作,他马上接过话:“这很好,但我们仍然欢迎您捐钱做您飞机行程的碳抵消”,虽然我们没有捐钱,不过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一种提醒,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碳排放紧密相关,就如同考虑时间和金钱一样,当环境影响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被计算和纳入考虑时,这对环境确乎是一件幸运的事

会场里强有力的“声音”

作为生态保护NGO从业者参加这样一场气候大会,除了能逼着自己去学习和了解与气候治理有关的各个议题、以及与之高度相关的地域差异以外,也开始思考,在这个气候迅速变化,充满紧迫感的时代,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与之无关,正如COP29的标语“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END-

撰文/冯琛、陈熙尔、陈安禹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