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及2024年第一批资助项目
在我国社区为主体进行的自然保护形式多样,涉及各类生态系统,例如自然圣境、文化名胜、特定物种保护、集体林地、牧场、迁徙路线或海洋渔场等,取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更是千差万别,一些社区保护地更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形成”自然保护小区“。例如江西婺源县首创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渔潭村自然保护小区,就是在当地传统封山育林形成的“水口林”、“后龙山” 基础上建立。据人民日报报道,1992年起,试点成功后,婺源县以此为模式,该县出台《婺源县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办法》,婺源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93个,总面积10.98万公顷。
通过社区保护的形式来保护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关键物种,是重要的保护手段。支持更多公益组织和团队进行社区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保护行动型研究,支持自然保护机构进行调查和保护,为行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自然保护民间机构的发展赋能。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于2023年发起“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旨在用于基于社区进行的中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基金会在过去两年中通过小额资助支持了行业内6个具潜力的伙伴机构,助力其探索及开展生态保护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简介
“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来,支持基于乡村和城市社区的物种及关键栖息地保护。活动区域覆盖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范围,重点支持三个方向的公益项目:基于乡村社区进行的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保护,包括草原、森林及海洋环境等;支持城市社区基于公众和志愿者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及科普宣传教育的保护工作;推动社区保护机构和人才的研究、交流及能力建设活动。该专项基金旨在为昆蒙框架中的社区保护贡献力量,目标包括建立社区保护地数据库,进行定期观察与分析,提供社区保护项目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促进网络活动和考察学习,增强交流与共同发声,并为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运动相关领域贡献中国的方法和实践。
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024年12月,“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对新一批5个社区保护项目进行了评审并决定予以资助:
项目名称 |
机构名称 |
项目周期 |
海洋生态系统社区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
5年 |
半蹼鹬生态系统监测与社区保护项目 |
勺嘴鹬在中国 |
2年 |
青山猿鸣守护计划项目 |
云山保护 |
1年 |
黄河源牧区气候适应实践与知识体系收集 |
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
1年 |
武汉自然观察节暨2025年野趣光谷项目 |
乐跋自然 |
1年 |
项目信息
1. 海洋生态系统社区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 |
![]() |
供图/海研会
申请机构为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简称海研会),专注于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致力于通过开展科研、科普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为全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水产运动做出持久贡献。
目前,我国在内陆地区有森林、草原生态系统OECMs实践,较少有沿海和海洋类型OECM。重要滨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如海草床、牡蛎礁)的保护与修复多由政府和科研机构主导,地方社区参与不足,可能影响保护的长期可持续性。同时,关于小规模生计渔业如何基于社区内生动力贡献海洋生态保护的研究仍存在空白。
该项目周期5年,将总结小规模生计渔业中符合OECM定义的典型案例经验,梳理相关保护与管理政策并探究渔业社区参与OECM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计划梳理天津市滨海新区长芦汉沽古盐场区域对候鸟保护的贡献及其成为OECM的可能性;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小规模生计渔业的可持续性及社区参与近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可行性;黄河三角洲小规模生计渔业活动现状及渔业社区参与保护可能性;整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OECM典型案例经验及可提升其底栖、鸟类多样性保护和滩涂可持续管理成效的措施。
2. 半蹼鹬生态系统监测与社区保护项目
![]() |
![]() |
![]() |
![]() |
该项目由成立于2008年的“勺嘴鹬在中国”实施,专注从事旗舰物种勺嘴鹬保护、迁徙性水鸟及其栖息地以及黄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2024年,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的全球种群数量与濒危等级评估已有十六年和二十年未更新。“勺嘴鹬在中国”自2019年起,在江苏连云港连续记录到全球最多数量的半蹼鹬(2万余只),而这一重要栖息地面临城市开发等多重威胁。除连云港外,渤海湾西北部的河北滦南和天津汉沽也可能是半蹼鹬的重要停歇地,但该区域种群数量可能被低估。关于半蹼鹬的繁殖情况存在许多未知,去年该机构在东北地区记录到近二十年来的首笔繁殖记录,发现当地过度放牧和栖息地丧失等问题,亟需开展保护行动。
该项目周期2年,计划在连云港的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持续开展以半蹼鹬为重点的水鸟调查和栖息地威胁监测;协调俄罗斯、蒙古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繁殖半蹼鹬考察,填补关于半蹼鹬繁殖地的知识空白;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追踪数据及组织线下会议等方式,识别半蹼鹬在迁飞区的其它重要栖息地,并与重要栖息地伙伴建立联系;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和公众对水鸟及滨海湿地保护的关注。
3. 青山猿鸣守护计划项目
![]() |
供图/云山保护
云山保护(申请机构)自2015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以科研监测助推公众科普,链接多方资源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项目目标通过栖息地恢复区域植被管护、社区成员保护和自组织能力提升,增强盈江县梨树-拉马河区域的长臂猿栖息地连通性,包括监测植物成活率及生长状况、妇女组主导的社区管护与监测活动、保护培训交流等。
4. 黄河源牧区气候适应实践与知识体系收集
![]() |
供图/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申请机构)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保护,核心成员主要由藏族本地人组成。项目计划通过入户访谈收集黄河源(阿尼玛卿区域)牧民对气候变化的直观感受和观察,以及世代相传的气候适应知识和经验,收集整理成册和视频传播。同时,开展雪线监测和青少年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及社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5. 武汉自然观察节暨2025年野趣光谷项目
![]() |
供图/乐跋自然
乐跋自然(申请机构)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兴趣导向的自然教育研发,为自然保护地、园林、教育等机构提供创新高效的自然教育解决方案,为公众研发兴趣导向的自然活动。项目计划通过竞赛形式吸引公众参与自然观察,包括线上课程培训、线下志愿者培训和举办生物多样性发现竞赛。
此次“山水社区保护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涵盖了关键生态系统与物种栖息地保护、公众科普宣传教育,以及社区保护机构和人才能力建设等方向。通过这些资助,以及过程中共同培养初入行业的研修生人才发展,期望增强社区、城市公众和志愿者在生态保护中的整体能力。期待这些项目顺利执行,积累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也祝大家新年快乐,蛇年大吉!
-END-
文字整理/唐松草、李希
编辑/史湘莹
排版/李希
*本文来自山水公益基金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