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发布会回顾,传粉昆虫在北京过的好不好?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及公民科学
2025-02-11
 

2025年1月4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2021—2023)》发布会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科技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发布会旨在分享北京城市传粉网络调查与保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探讨如何建设更加“传粉昆虫友好”的城市生态系统

发布会开场

发布会由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晓川主持。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红、城镇绿化处副处长付丽、宣传中心副主任方昊等领导出席,并与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紫竹院公园的专家学者,中国绿化基金会、台达集团、华泰证券等到场的公益支持方代表,国家植物园、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园外园管理处、北京世奥森林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等场地支持方代表,自然之友、贝格尔研学等相关自然保护和自然教育机构,以及众多志愿者代表和自然爱好者,线上线下共150余人共同见证了本次发布会的圆满举办。

发布会上,王小平二级巡视员首先致辞。他肯定了本次发布会报告的选题,表示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但常被忽视的一环,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都市,传粉昆虫有哪些、喜欢什么样的植物,填补了大家认知的空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今天来到现场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开场致辞

《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内容介绍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助理崔婧沄和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纾意分别从公民科学和实验室研究的角度共同介绍了《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2021~2023)》的主要研究结果。

传粉网络报告

在简要介绍城市化背景下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所构成的传粉网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后,崔婧沄提到,公民科学活动中调查到的主要传粉昆虫类群包括蜂类、蝇类、蝴蝶和甲虫。除西方蜜蜂占据绝对优势外,食蚜蝇、独栖蜂、菜粉蝶等本地物种也十分常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市公园中种植的外来园艺植物占比较大,但构建起传粉网络的开花植物却十分多样。现场展示的传粉网络图揭示了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性与稳定性。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助理崔婧沄介绍研究成果

张纾意则介绍了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支持下,她和团队同学进行的较为精确的城市传粉昆虫取食分析的结果。虽然西方蜜蜂喜欢大量开花的外来园艺植物,但东方蜜蜂、食蚜蝇等更偏爱乡土植物。东方蜜蜂较多取食乡土木本植物和风媒野花,食蚜蝇则大量摄取各类野花野草的花粉。而许多“大而美”的重瓣园艺植物其实并不能为昆虫提供充足的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纾意介绍研究成果

最后,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协调员宋悦心对研究结果进行进行了概述与展望。她补充到,绿地的连通性、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可以正向促进城市传粉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而“传粉昆虫友好”的绿地管理方式也很重要,并为城市绿地的建设与提升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案例与建议。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协调员宋悦心进行项目总结

志愿者和支持方发言

台达公益事业部主任黎烈芳作为资金支持方代表,回顾了项目的参与经历。她表示,台达通过支持传粉昆虫调查和科普课程开发,探索了科技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黎烈芳提到,在公园和自然环境中,她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互动的意义,倡导更多人通过公民科学参与生态保护。

台达公益事业部主任黎烈芳发言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则从多年的项目合作中看到了坚持与热情的重要性。她回忆,山水团队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如一地进行昆虫调查,日复一日采集数据。陈红岩指出,这些科学调查不仅为国家植物园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也为城市生态多样性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发言

志愿者的参与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支柱。核心志愿者吴船分享了她从事生态保护的丰富经历。从最初参与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蜂蜜项目,到如今投身城市传粉昆虫调查,她见证了公民科学的力量与价值。她回忆起在偏远山村帮助村民记录古法养蜂的过程,骑摩托车、徒步数小时深入深山,与村民同吃同住,见证蜂蜜采集的每个环节。通过这些经历,她感受到自然之美与生态系统的神秘。在北京,她将这一热情延续到传粉昆虫调查中,通过观察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活动,探索它们与植物之间的精妙互动。吴船表示,每一次观察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与生态系统深刻连接的过程。

公民科学核心志愿者吴船发言

志愿者刘钟灵则讲述了她初次参与调查时的转变过程。从起初对昆虫的陌生,到逐渐理解昆虫与植物间的微妙关系,她的视角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次国家植物园的调查中,她第一次见到花丛中密密麻麻的昆虫,从一开始的敬而远之,到在指导下分辨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她逐渐领会到这些小生命的活力与意义。调查活动让她学会观察自然,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生物之美。

公民科学核心志愿者刘钟灵分享

专家点评

在专家点评环节,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紫竹院公园等单位的专家就传粉昆虫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仇兰芬是从事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昆虫学者,她提到,食蚜蝇等传粉昆虫同时也具有控制病虫害的生态功能,并认为本项目在进行生物防治、促进昆虫生态平衡方面,提出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仇兰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垒表示,从自己作为植物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报告展示了一套相对成熟、适合公众参与的传粉过程自然观察方法,由大量志愿者参与工作,并提炼出科学研究可用的数据,长长的志愿者名单是这个项目最让人感动的方面,他期望未来能够推广这类方法,让更多的城市公园纳入观察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垒发言

紫竹院公园高级工程师翟敬宇既是一名公园管理者,也以志愿者的身份见证了这个公民科学项目的成长,她认为传粉网络观察活动增进了公共绿地管理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也解决了管理上的一些矛盾问题,同时她也期待在项目研究数据的支持下,后续的绿地设计、建设和管理、考核可以更多考虑像传粉网络这样的共生关系。

紫竹院公园高级工程师翟敬宇发言

最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欣作为项目参与方之一,也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认为,城市传粉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动态发展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也是一个综合不同学科的新的尝试,全球有许多研究团队都在关注。这次通过公民科学的调查得到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研究团队、志愿者与管理部门坐在一起探讨传粉昆虫的保护,体现了北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进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欣发言

北京市园林局代表分享

公园管理处、城镇绿化处、宣传中心等北京市园林局相关处室的领导对《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的发布表示了支持。

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红早在多年前在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负责“自然北京”项目时,就曾从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过传粉昆虫调查的公民科学活动,她认为传粉网络的调查把植物、动物、环境和人联系在一起,从小切口说出了大生态的故事,她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在花园城市建设和科普传播方面推广传粉昆虫保护,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公园的质量,促进全民共享。

北京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红发言

城镇绿化处副处长付丽提到,花园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她以花友参与北京花期调查为例,提出希望发动爱好者们的力量,通过调查为北京园林绿化提供更多意见建议,实现花园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北京市园林局城镇绿化处副处长付丽发言

宣传中心副主任方昊认为,企业、市民等社会各界参与传粉网络观察的工作体现了全社会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未来在宣传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宣传蜜源食源植物的重要性、更加关注生命共同体,同时他也提到,项目体现了自然教育的生动实践,未来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共同发展自然教育和全民参与。

北京市园林局宣传中心副主任方昊发言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晓川、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高级项目官员谭羚迪的主持下,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社会各界在传粉昆虫保护中的作用和行动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表示传粉网络的调查成果对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实际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如何将成果转化为提升城市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具体措施是下一步的关键课题;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晓川基于研究经验,表示通过志愿者参与的调查所积累的数据,可以形成昆虫采食距离、家域等基础信息,对指导绿道连通性与养护措施设计以及岁相关政策建议提出至关重要。奥森园林工程部工程师刘莉则以奥森的芦苇轮割、草地管理为例,分享了园林管理中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需求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和挑战,并强调这是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会议圆桌讨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曾海聪分享了同时作为研究者和志愿者经历,表示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而科研工作者则通过提炼准确的科学问题和详细指标,推动政策制定与改进。自然之友项目主任宁荣菊就志愿者参与深入分享了自然之友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的志愿活动组织经验,提出搭建一个公众可以组织和参与环境议题的平台是规律开展志愿活动的关键要素。贝格尔研学创始人刘文泽从自然教育的角度,提出将调查活动转变为有趣的体验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动植物生活习性、环境以及生态角色,可以拉进公众与自然的距离,为未来的公民科学活动打下基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粉昆虫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公益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推动。通过此次圆桌讨论,各方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各界参与传粉昆虫保护的途径与需求的了解,为推动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圆桌讨论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高级项目官员谭羚迪的主持

会议总结

最后,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建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对发布会进行了总结。

朱建刚表示,传粉昆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说是生态的使者,也是很好的自然教育载体,关注传粉昆虫不仅有利于教育公众,也能帮助我们改进绿地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并表示园科院会继续参与这类公众参与的研究和科学传播。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建刚进行总结发言

史湘莹对公众志愿者的参与、合作伙伴和领导的支持表达了感谢,她提到,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扩大受保护区域的目标,传粉昆虫保护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会继续和政府、科研单位、公益合作伙伴和公众志愿者共同努力,推动这项具有国际意义的实践工作。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进行总结发言

此次《北京传粉网络观察报告》发布会展示了北京城市传粉网络调查与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推动传粉昆虫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共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而努力。

会议合影

-END-

文字整理/谭羚迪、山雀子、曹钰、一只橙鱼

排版/庞婧怡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