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龙江、卧龙、王朗到尼泊尔,雪豹分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雪豹与草原保护
2023-06-15

2023年6月2日至6月3日,第五届雪豹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举办,本届雪豹论坛主题为“拥‘豹’未来,挑战与行动”。在四川省林草局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的指导下,研讨会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了一汽丰田、华泰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

本文是雪豹研讨会的第二个环节内容回顾,主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雪豹的再发现及分布调查。共有七位分享嘉宾在这个环节进行了主题分享,此外还有五位嘉宾参与了圆桌讨论。

这些年,随着红外相机等监测技术的持续运用、社会各界对于雪豹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多的雪豹分布位点被记录,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于雪豹这一物种的了解,尤其是在四川岷山、甘肃的南部以及贺兰山等区域,在地保护机构基于持续的调查,都发现了雪豹的活动痕迹,填补了之前的空白。除此之外,研究团队也在内蒙古狼山、雅布赖山等山脉持续开展雪豹及其猎物的调查,期待能够重新记录到雪豹的回归。

1

甘肃岷山北麓的新纪录——甘肃白龙江阿夏自然保护区 

 裴雅玲(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岷山山系北麓、迭山山系南缘、白龙江上中游南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落差高,最高海拔4920米,最低海拔1600米,这也就导致了科研监测的难度大幅度提升,监测队员需要从2800米的高度徒步至4300米高度开展调查工作。

阿夏保护区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猫盟形成合作关系开展了高海拔地区物种监测。2020年开始开展雪豹监测,2022年8月12日,位于岷山海拔4300米左右的7部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雪豹的实体影像,这是整个岷山山脉甘肃境内首次记录到雪豹的地方,刷新了中国雪豹分布范围。也使阿夏保护区成为甘肃省首个“双旗舰”明星物种的自然保护区。

阿夏保护区内拍摄到的雪豹

来源: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2022年10月28日,在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中,再次发现达拉保护站海拔4200米左右置放的红外相机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实体影像,这是继首次捕捉其图像资料后,第二次记录雪豹实体视频影像。雪豹的再次亮相为阿夏自然保护区成为雪豹相对稳定的栖息地提供了坚实依据。该区域还抓拍到荒漠猫、马麝、岩羊、石貂、藏雪鸡、旱獭、红耳鼠兔、赤狐等多种野生动物,辅证了该区域生物链的完整性。

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雪豹潜在庇护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 /

马存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

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南侵的天然屏障。园区内分布了祁连山地区70%的现代冰川,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等河西走廊内陆河源头的主要分布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产流地,滋养着河西走廊、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及黑河下游绿洲等 13.9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维系着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

体制试点以来,已连续5年开展雪豹调查监测,累计布设相机2000余台次,监测范围扩大到7000平方千米,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5500余份,确定雪豹分布点95处。“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五只猞猁”同框的世界罕见画面在这里先后亮相,使祁连山成为“四猫之最”生存地。

“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五只猞猁”同框

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

截止2022年底,祁连县区域识别出雪豹个体63只,天峻县区域识别出雪豹个体119只,门源县区域识别出个体 24 只。祁连县先后为4只雪豹个体佩戴卫星项圈开展追踪监测,家域大小及种群扩散研究;为10只荒漠猫佩戴卫星项圈进行追踪,获得其活动范围——最远可迁移100多公里,发现人造林—灌丛复合生态系统是其优质的栖息地;为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获得其迁徙规律、越冬地等生态学信息,它们迁徙最长距离为1500公里,是已知迁徙路线中最长的。

3

雪豹与大熊猫齐名,拥有“双旗舰物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施小刚(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9年1月,梯子沟木香坡首次拍摄到雪豹,确定了该区雪豹的存在。通过前期已知雪豹调查分布点位,用maxent软件进行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预测,最终确定了雪豹调查区域。

卧龙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有1375平方公里。该区针对雪豹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点位394个,布设网格40个,面积10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卧龙雪豹调查区域全覆盖。有253个相机位点位获取了雪豹影像资料。截至2022年,雪豹调查总有效工作日为184076天,获取雪豹影像数量16027份,雪豹总有效探测数3871次。

监测人员安装红外相机

来源: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保护区正在进行雪豹个体识别工作。其次,通过粪便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对比卧龙、三江源、祁连山、新疆、西藏等地的雪豹种群情况,研究团队发现邛崃山雪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是最低的,说明这个种群可能隔离程度非常高,保护的紧迫性相当高。另外,在卧龙保护区内,雪豹与赤狐的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两物种适宜栖息地重叠区域的面积达404.08 km², 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偏高的西侧与北侧边界附近,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20 %。

4

岷山山系中段的新纪录,四川王朗近十年的努力 / 赵联军(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自2015年以来,岷山山系中段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勿角自然保护区等均针对区内的高山动植物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监测。

2021年,在王朗保护区的高山生态系统中首次确认了岷山山系中段雪豹的分布。作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与大熊猫拥有同等地位的旗舰物种之一,雪豹的分布与存在,对岷山山系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已有调查结果显示,岷山山系中段的高山区域还分布有梅花鹿、扭角羚、岩羊、荒漠猫、狼、石貂、绿尾虹雉、红喉雉鹑等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生境

来源: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岷山山系内现有雪豹相关的信息还较为零散,仅仅局限在单个保护地少数分布点的记录,缺乏对其种群现状、栖息地分布、基础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深入了解,其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现状信息也非常匮乏。这些本底信息的收集与积累,必须依靠有针对性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才能获得更加全面的一手实地数据,为雪豹及其伴生动物的后续保护行动规划、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宣传奠定扎实的基础。

5

期待雪豹回归荒漠山地系统,来自内蒙西部的豹潜在栖息地兽类调查 / 梁斌(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雪豹的主要种群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地区,但在中国内蒙古仍然存在一些研究上的空白。内蒙的西部非常干旱,但是这里的山地为雪豹提供了不错的生物栖息的环境,因为山地中的小溪流为雪豹提供了水源。但几个面积较大的沙漠,把一些雪豹种群隔开了(下图空白处分布有沙漠),导致这里的雪豹数据非常少。

图中圈出的即内蒙西部甘肃北部潜在的雪豹栖息地

来源: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0年吕植老师和她的学生汤飘飘进入内蒙,探知确认了第一只在贺兰山活动的雪豹。2021年,四子王旗草原上一只雪豹被救助,这只雪豹是已知的最东边的分布记录,其他的一些雪豹记录也都是因为救助才获得的。

我们的工作从2021年8月份开始,在狼山、雅布赖山、巴音努如山开展。今年暑假打算在马鬃山开展。目前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狼山和雅布赖山的物种都比较单调,前者以岩羊为主,后者以盘羊为主。粪便分子标签分析显示这里主要的食肉动物是赤狐,很少有别的大型食肉动物。

狼山(左)与雅布赖山(右) 来源: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以上这些工作想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是关键性的捕食者(例如雪豹、狼)是否还存在?吕植老师的研究说明是有的,比较少,需要我们去找。第二是大型捕食者消失对山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影响。最后,这些山地是否具备恢复捕食者的条件,目前贺兰山、巴音努如山在自然恢复中,具备了一定条件。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捕食者重新回到荒漠山地系统中。

6

区域大尺度雪豹调查,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经验 / 马晨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希望从调查入手,提升物种所在地的保护能力。首先,需要统一调查方法,基于PAWS统一一个大尺度雪豹调查技术规程,让大家在做雪豹调查的时候,尽量用相同的方法,这样将来有可比较性。

第二是在小范围先做试点,慢慢推广到省级,进一步推广到全国。比如WWF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片区选为试点区域,随后与四川省林草局合作推动四川全省的雪豹调查。

第三是雪豹保护中面临调查技术上的不足,如雪豹个体识别耗时、管理数据难度大、资源缺乏共享机制。WWF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分局合作开发了数据管理平台,包括AI物种识别、数据上云、线上数据分析、个体识别辅助平台、希望这个平台能帮助一线工作者,提升雪豹调查工作的效率。

最后,保护面临的关注度不足。在主流的搜索引擎上,雪豹跟大猫家族里其他的动物(老虎、美洲豹、狮子)相比,关注度还非常低。WWF将发动WWF全球的保护网络成员开展传播活动,共同提高公众对雪豹的认知。与此同时,为了让公众更加了解一线的雪豹保护工作,WWF发起了「巡护员之声」项目,鼓励一线工作者们,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内容,为大自然发声。

   「巡护员之声」投稿页面 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国有全球约60%的雪豹栖息地,中国又有超过一半的雪豹种群,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雪豹保护走在世界的前沿。

7

喜马拉雅的另外一边,尼泊尔拉契 (Lapchi) 山谷基于社区的可持续雪豹保护工作经验 / Narayan Koju(Nepal Engineering College)

 
 

拉契山谷位于尼泊尔中北部,东、北、西三面被中国环绕,并由两条河流汇聚形成一个小山谷。这里的居民尊重贝尤尔文化,贝尤尔文化意味着人们尊重野生动物的文化,并倡导保护动物、建立起生物间的和谐关系。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让当地居民能够参与基于社区的雪豹及其相关物种的红外相机监测,并开展关于雪豹保护的意识宣传活动。总体上,本项目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红外相机布设和监测的能力建设;二是开展并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宣传活动;三是通过安装的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

在八个月的监测中,相机共捕捉到了23种哺乳动物。其中,有9种为猎物/食草动物,11种为食肉动物/捕食者,3种为家畜。雪豹在七个不同监测地点的七台红外相机中均被捕捉到,研究估计在拉契山谷可能有6到8只雪豹个体,它们并非都是定居个体,也有过境个体

 

在调查中,当地居民有三个发现,一是捕食家畜的不仅是雪豹,金钱豹和狼也有可能是罪魁祸首。二是拉契山谷的许多动物会使用人工桥梁跨河。三是喜马拉雅黑熊曾造访他们的村庄并进入他们的房屋偷走食物。目前,当地居民十分期待雪豹保护项目继续向好发展,从而改善他们的生计,并吸引游客到他们的村庄。

 

8

 雪豹分布调查空缺及其填补 / 圆桌讨论  

 

在由青海师范大学刘炎林主持的圆桌讨论中,四位来自保护区管理局、保护机构的嘉宾针对雪豹分布调查空缺及其填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指出雪豹作为伞护种,它的种群健康与否,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指示意义。在做雪豹保护过程中,应该有三方参与,一是管理局和一线的巡护人员,二是科研机构,他们给予技术支撑,三是NGO和其他一些社区组织,由他们把雪豹和保护区宣传出去。

2008年开始,山水以培训方式帮助四川贡嘎山开展雪豹调查工作,2011年该区域第一次拍到雪豹。2012年贡嘎山获得了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开始系统展开大型兽类监测。随后,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相关老师一起对保护区进行网格化监测。目前,保护区监测到雪豹和金钱豹同域出现的频次变多,但是雪豹的发现量减少,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川三打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黄仕海表示在林草局的支持下,三打古自然保护区安装了红外相机进行雪豹监测,但是红外相机安装位置不太准确,随后三达古自然保护区得到NGO专业团队的支持,调整了红外相机的布设位置,在2021年发现了3-5只的雪豹群体。另外,三打古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变化,这对作为食物链顶层的雪豹所存在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张未爱表示,2016年,保护区的牧民偶然发现了雪豹,基于此情况,一些NGO机构给予保护区支持,指导架设红外相机40余台、教学相关监测技术。因此2018年保护区首次拍摄雪豹照片和视频,2020年又拍到成年雪豹带幼崽的珍贵照片。总结来说,荒野新疆、山水这些环保机构与保护区的合作互动,促进了保护区开展监测调查。保护区下一步计划是联系各科研院所和环保公益组织加强技术培训,持续做好保护区空白区域的雪豹监测,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自然保护事业的关心和热爱,让更多的野生动物爱好者加入到雪豹保护中来。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姜楠分享到,雪豹分布的区域很多不在保护区内,所以山水团队也参与很多保护区以外地区的雪豹保护,团队一直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工作。借助社区的保护意愿,山水对他们开展一些基础培训,再通过制定保护行动和计划,在保护地之外的社区保护地开展保护行动,并从监测调查扩展到社区替代生计、草场管理等保护行动。姜楠认为雪豹网络需要加强交流,一起促进大区域范围内的雪豹调查,这对填补现在的雪豹分布调查很有必要。

-END-

文字整理、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